長久以來,科學家總在爭論究竟是什麼造就一個人,是影響比較大,還是先天的基因就決定了我們一生會是什麼樣子?或者──事情是再更複雜一點,環境影響了我們展現自我傾向的方式?

往往,答案都是複雜的。

近幾十年來,政府花了數十億美元在基因研究上,試圖要解釋,我們與生俱來的基因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表現。心理學家樂觀地看待這件事,這些更進步的基因研究將有助於我們瞭解自己。雖然我們還在這奧秘基因研究的毛皮而已,但迄今我們所發現的,讓人想繼續一探究竟。遺傳學試圖說明的是──每個人對環境的「敏感度」不同;有著較高「敏感」的人們,傾向於對環境有比較情緒化的反應;相較於其他人,他們更容易因為悲傷的電影而流淚、喜歡在社交媒體上向大家分享感動自己的事物、對窮人有同理心、同情那些被甩的人。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同時也更容易注意到負面的事情,意思就是:同樣一件事情,他們較容易看到它不好的那一面,而非積極正向的思考。這樣的偏差,讓心思較敏感的人們容易焦慮,特別是當他們到一個新環境的時候。

這些特質到底從何而來?為什麼有些人的反應總是莫名的激動?換句話說,他們到底為什麼這麼情緒化!
如果你覺得自己符合上述說的那樣,別害怕。其實這些問題跟你「出生的方式」有關。加州蒙茅斯大學和愛因斯坦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敏感」是一種可以從生理反應、腦行為和基因模式,辨別出這些與生俱來的特質。在他們的研究中, 18 位參與者分別觀看皺眉或微笑臉孔的照片,研究人員觀測參與者的大腦活動,評估他們反應的情緒化程度。研究人員發現,那些被診斷有「敏感」感覺處理( SPS )的人們,會有較多的血液流向大腦中掌管情緒、意識和同情的區域這是「敏感特徵」真實存在的證物;不論他們在看悲傷或快樂的照片,都會有這樣的反應出現。
另一項 2012 年的研究,更進一步證實了生物敏感度的存在。這項研究中的研究人員 Rachael Grazioplene 、 Colin DeYoung 、 Fred Rogosch 和 Dante Cicchetti 鑽研於膽鹼能系統:一個決定我們如何對新環境做出反應、決定我們對外來刺激敏感度的體內系統。當我們處於一個「預期中、不確定的」環境,我們「預測」將能學到新東西時,膽鹼能系統就會被激活。舉例來說:當你是大學一年級的新生,你或許知道你將面臨新的經驗。然後,你經歷了「預期的不確定性」──不知道誰會是你的朋友、不知道想主修什麼、不知道想加入什麼社團,不知道搬離開家住的生活會是怎麼樣。同儕之中,有些人會為了這陌生的環境感到焦慮;有些人則會對這一切感到新鮮,對探索未知感到興奮。這兩個群體的不同反應,是由於膽鹼能系統中遺傳變異所影響。 Grazioplene 和她的同事們研究 CHRNA4 基因的變異:一個當人們受到上述各種「預期的不確定性」刺激時,膽鹼受體的反應是決定因素。

這樣也不足以說基因變異唯一的決定因素,因此,該研究在探索 CHRNA4 基因變異的同時,也研究了一個人的成長經歷和又是如何影響當他感受到「不確定性」時的反應。有基因變異的孩子,若是在謾罵、威嚇的環境下長大,則會將環境的刺激因子有威脅性,進而焦慮、恐懼;而同樣有基因變異的孩子,若是在正常的環境下長大,他們就會對新鮮的環境感到有趣、好奇。更有趣的是,這些結果是真的,而且不分年齡、性別或種族。

所以,這代表什麼呢?這意味著,是的,是有那麼一種遺傳性的基因變異,決定你對陌生環境的情緒將會更傾向於焦慮或好奇;你成長過程中的教育和社會環境,也會決定你將傾向有「焦慮」還是「好奇」的反應。

雖然這個特定的基因變異是罕見的,只有百分之一的人會有這種情形,但這給予了心理學家和科學家珍貴的見解──環境和遺傳,是如何影響人的行為模式。所以,如果你還在為了悲傷的小說抽泣著、在臉書上忍不住分享那個讓你想哭的影片,或是陪你剛失戀的好朋友一起痛哭。請樂意接受這樣的自己吧!因為你就是這麼誕生、這麼成長的,就好好感受人生的一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