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國度的君王耶穌
- 耶穌的統管和權柄

Posted on November 4th, 2016
Posted on November 3rd, 2016
組長是一個小組的靈魂人物,就像導遊一樣,若小組長不知方向在何處,如何能帶領小組往前行呢﹖所以,小組長要向神禱告求異象。神給每個小組的異象都不同,有些小組的方向在傳福音,有些小組在於牧養,有些是先堅固小組的組員…,神會按照每個小組不同的狀況而賜下異象。當小組長有尋求異象的心時,神必會把屬於自己小組的異象顯明。
以教會的異象做為根基
當得著神所賜屬於小組的異象時,一定要以教會的異象為根基,因為神不會賜一個與教會背道而馳的異象。小組需要教會的遮蓋,而各小組就像教會當中的一步小棋,都是一起走向神給教會的異象並共同完成的,所以當小組得到異象時必需檢視是否以教會異象為根基,或是與牧者﹑區長充份地溝通禱告後,再決定是否真為小組的異象。
不斷在小組中傳遞
當我們帶著確信為異象來禱告之時,我們也要不斷在小組中分享﹑傳遞,讓小組的異象,不是只屬於小組長,而是所有組員共同的異象。我們可以藉由小組信息及彼此的代禱來傳遞,讓小組的組員能一起為神所賜予小組的異象而努力及禱告。
使異象為實際的行動
若只是憑口說異象,但卻沒有實際的行動,則一切都是空談,所以應與組員或區長﹑牧師,一同討論該如何一步步地達成異象。很多時候,基督徒常說要順著聖靈的感動來行事,所以常認為訂計劃是不屬靈的,但其實卻不然,我們應把我們的異象,化成能一步步達成的實際計劃,我們可以思考,在新的一年中,我們的大目標是什麼﹖而要完成這個大目標,我們近期﹑中期﹑長期,分別要做些什麼﹖需要如何來分工﹖有哪些部份要調整或改變的﹖當做好這樣的事前規劃,就能讓計劃按步就班地達成了。
專注在一個目標當中
有時,有些小組一會兒想積極的傳福音,一會兒有認為小組要對內造就,有時又想要加強小組的敬拜或話語的造就,沒錯,這些都是在小組中很重要的事項,但我們在努力朝向目標前進之時,若有許多的方向,不但目標不易達成,且會讓組員不知所措,所以,當我們確立一個異象之時,我們就專注在某一個方向目標上全力以赴,讓我們如此一來,能從始到末都能鎖定目標。
時時檢視目標進度
剛開始小組一訂定目標時,小組長及組員們都會十分興奮,但久而久之,可能幾個月後,大家就會對我們的異象淡忘了,到了年底才回頭一看什麼也沒達成,那是因為忘了時時檢視目標的達成進度而造成的,所以小組長即是一個帶領者,這時就要做到帶領組員常常檢視目標的進度達成,看哪些部份已漸漸達成﹖哪些方法是不是要做些修正﹖是不是現在走在異象當中﹖還是有些偏離方向了﹖當我們有做檢視的工作,不但能讓目標更實際化,也能使組員的熱心不減。
禱告及等候讓異象成就
當我們訂好目標後,我們就按步就班照著計劃來完成,接下來就要以禱告來托住我們的異象,讓神自己在我們小組中動工,並以耐心等候神做工的心,來期待神在小組中做新事。要完成神所賜的異象,計劃和禱告是並進的,缺一不可,當神的時候到了,我們必要看到神的工作。這個主題,或許是我們以前不太去重視的,但確實異象能帶領小組的前進及組員的動力,希望能藉由這個主題,讓每個小組更加有使命及方向,使小組真正成為一個對內彼此造就,對外傳福音領人歸主的小組。
Posted on October 1st, 2016
為女兒收拾她要住校的物品時,突然鼻頭一酸,有點感傷了起來;這一天終於來了!我早就知道這天會來,想起女兒胖嘟嘟的小時候,我餵她喝奶、幫她包尿布……,那時的小臉、小手、小腳如今已是女人的臉、女人的手、女人的腳了。我反省著在教養她的十八年來,自己究竟有沒有盡好「照管上帝產業」的職責?
教養女兒18載的反省
我的幾個大學同學與同齡友人的臉書,都不約而同貼上送孩子去讀大學的照片。這一天,我跟丈夫也匆匆地開車,載運女兒的電動腳踏車、棉被、枕頭、床墊、衣物等各樣生活用品,穿越中央山脈、駛向台灣東部。來到女兒宿舍後,我們並沒有拍任何一張照片,跟女兒揮了揮手,就匆匆離開。以往來到這台灣聞名的溫泉區,絕不會放過通體舒暢的泡湯享受,但這趟我們夫妻兩人完全沒這等興致,隔天上午就駛回台灣西部。
原本,我以為女兒會多留在家裡一年。因為她的學測成績是屬於完全不知道怎樣申請個人推甄的景況,便要她準備指考,對眼前的成績,我們並沒多說甚麼。
女兒高一就開始交男朋友,我們屢勸不聽,那時她每天清晨六點就出門約會,每堂下課都跟男友黏在一起,放學後掛在Line上甜甜蜜蜜。學測放榜那時我們預判,女兒七月指考成績想必跟學測一樣;沒想到,她被男友甩了,從前規勸她的話,在這個時候通通都聽進去了。浪子回頭,倚靠上帝、安靜讀書,她常一邊讀書一邊跟我訴說她讀不完,我也覺得重考的可能性很大。因為時間真的緊迫不夠用,簡直就是一場「不可能任務」!
當時能做的,就是甚麼都不要多想、不要管,盡力然後全部交託給上帝;最後,上帝竟讓她考上了超過她所求的國立大學。
母親內心最深的恐懼
十八年前,我跟隨一些在職場上傑出的女性「選擇在家」,很認真地經營夫妻和上下三代親子關係。我跟女兒、兒子有很多甜蜜的互動,他們每天回到家,對我有說不完的話。然而,當我成為全職媽媽時,才發現自己過去對於教育懷抱著很多不切實際的期待──教育的確是可以改善很多事情,但卻無法解決罪惡的問題。
每當夜闌人靜時,我多次在家中樓下的中庭徘徊漫步,為著兒女裏頭不完全的生命問題,或困惑、或煩惱,默想自省著「我們這一家究竟是失敗?還是成功?」
劉幸枝老師所著《我們這一家》當中,整理了30個聖經中的家庭故事。她寫著以利兩個兒子從小到大都跟著父親在會幕服事,長大後也成為祭司,但他們不認識上帝。撒母耳集士師、先知、祭司三重職分於一身,是把以色列全體會眾帶向耶和華上帝的屬靈巨人,但也重蹈其師尊以利的覆轍。撒母耳的兒子不行他的道,貪圖不義之財,收受賄賂,屈枉正直。道出我最深的恐懼,我們這一家會是「以利這一家」、「撒母耳這一家」嗎?
我們家每週都舉行家庭禮拜,我們家不看電視、每天一起共進晚餐,我們輕鬆自在的分享交流生活中對信仰的領受……;多年累積下來,孩子們的聖經、信仰知識並不比他人少,但我卻無法給他們一顆打從心底愛上帝、敬畏上帝的心啊!
期許箭袋的箭產生影響力
回想當初生小孩的初衷,因為我們自詡是上帝國度的勇士,期待我們的孩子就像勇士手中的箭,日後能成為同工,一同為神國努力,相信孩子會比我們奔走得更遠,就像箭射出去,要產生影響力;我們深信可以如同亞伯拉罕一家,因為上帝揀選他們,世人就因他這一家蒙福,上帝並藉著這一家賜福給萬民(創世記十二章2-3節)。
這些美好動人的畫面與理想,激勵著我在教養兒女的路上前進!但是其中的過程卻出乎意料,有各樣的罪惡糾纏交織於其中。我突然明白,這些不正是真實的信仰經歷嗎?
創世記中記載的亞伯拉罕這一家,最初的實際情況就是「人因他這一家得禍」,這一家把咒詛帶給萬民:埃及法老、非利士王都因亞伯拉罕的妻子撒拉遭禍;後來,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和妻子利百家也使非利士王遭禍,到了亞伯拉罕的孫子雅各,他的眾子更屠殺洗劫示劍全城。
從聖經中記載亞伯拉罕這一家,再回想到女兒的事情,也讓我經歷了如同約伯的遭遇。女兒熱戀的頭兩個月,我每週都會接到來自不同人的警告:導師、教官、教會牧者、輔導、鄰居……;那時的我成日擔憂,有如驚弓之鳥。恐怕女兒談戀愛會談昏頭,做出得罪上帝的事,或嚴厲責備、或溫柔規勸,不是只有我們父母,上述那些人都盡了各樣的力,卻喚不回她的心。我只有流淚禱告,深刻地體會到為何約伯常常打發人去叫他的孩子們自潔,甚至清早起來幫孩子獻祭:「恐怕我兒子犯了罪,心中棄掉神。」
神同在是最大保障的應許
一些友人,好心想要幫忙找出原因,「爸爸跟女兒關係好嗎?」、「你有教導孩子婚姻交友的觀念嗎?」「你們是否給孩子太多壓力?」「你是否太忙碌疏忽女兒的需要?」一句句追究父母的罪,尋察父母的過失,更加添我們的痛苦與內傷。
「你們實在沒看過:親子關係好、從小有聖經的婚姻交友觀念、媽媽不是上班族、小孩晚上十點半就要上床睡覺的條件下,青少年還是想要談戀愛啊!」這句我心裡的OS,每每溢到嘴邊,就又咬牙吞回去。
約伯記已事先替我注射過預防針,知道這些追根究柢是出於關心。畢竟,毫無關係的陌生人才會認為這是無關緊要的事啊!
劉幸枝老師在〈約伯這一家〉裡寫到:「善行並不見得可以為我們贏得平安,或因此就帶給我們人生的保障。如果我們想藉由行為換取幸福美滿,我們可能會陷入失望,因為生命不一定用均等的價值來回報我們。我們生命中唯一可以確定的,不是我們的所行可以換取甚麼,而是耶穌基督已經賜給我們同在的應許。」爸爸媽媽能做的都做了,有時也不一定可以為孩子贏得幸福美滿,所以,人們才需要耶穌啊!如果教育行為能提供一切答案,那耶穌就不用上十字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