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離婚不久的艾莉諾·貝恩(Eleanor Bain)以為她終於找到了夢中情人。她來到了新的城市尋找工作,與兩個女兒開始了一段新的生活。就在這時,她再次墜入愛河——至少她自認為如此。

然而,雖然這對戀人有著相同的興趣,但他們之間也存在很多矛盾。有時候,他們會衝彼此大吼大叫,持續時間長達好幾個小時。

回首往事,貝恩表示她當時面對這段感情時遲遲不肯接受現實。「關鍵不在於你不想面對現實。」貝恩說,「而是你根本認不清現實。」當朋友向她暗示這段感情可能沒有結果時,她根本聽不進去。「我不遺餘力地說服他們相信,他就是我的白馬王子。」

我們為什麼會這樣?自欺欺人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工具,目的是讓我們免受痛苦現實的傷害。正因如此,我們才會一邊聲稱自己實事求是,一邊卻在不斷違反規則。我們雖然自稱希望獲得有財務保障的退休狀態,但仍會有意識地與目標背道而馳;我們失去工作中的晉升機會時,卻仍會繼續留在公司。

普渡大學中北分校管理學訪問教授凱姆·考德威爾(Cam Caldwell)數十年來一直在研究身份、自我意識和自我欺騙行為。他表示,自欺欺人可能會讓日常生活變得更加好過,但通常要因此付出代價。考德威爾對自欺欺人的定義是:「持有兩種相互矛盾的觀點卻不承認這種矛盾

考德威爾在一篇學術論文中引述美國精神病學家M·斯科特·派克(M Scott Peck)的觀點稱,自欺欺人的代價包括疏遠他人:如果你固執地堅守自己對現實的看法,甚至因此而忽視真正的現實,那就會失去與他人交往的能力。

如果你不想像鴕鳥一樣一頭扎進沙子,那就應該問自己一個問題:哪一種情況更加糟糕——是承認你現實處境的一點不利消息,還是堅持「一切照舊」的自我安慰模式,而不顧你的合作關係、資金或職業有可能因此遭受的損失?雖然勇敢面對現實並非易事,但對問題視而不見卻會影響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多數人在生活的某個階段都曾有過自欺欺人的問題。想想你的財務狀況。你或許認為落實在紙面上的數字並不存在被曲解的可能,但佛羅里達州薩拉索塔市Financial Psychology Corporation的首席執行官卡瑟琳·格尼(Kathleen Gurney)表示,當自欺欺人的心理開始發揮作用時,情況就並非如此。

她甚至見過有財務顧問對確鑿無疑的事實視而不見,儘管他們擁有深厚的財務管理知識。她表示,有一位財務顧問因為未能償還抵押貸款而失去了自己的房子。還有一些客戶也會在長達數年的時間內對信用卡負債過高產生的影響視而不見。

「自欺欺人有著明顯的階段性特徵,而且持續時間很長。」格尼說。首先是拒絕承認令人不快的事實,例如你開了空頭支票或者經常延時支付帳單。

第二種否認形式是影響最小化。在這個階段,人們雖然承認現實,但卻認為影響不大,從而為自己的行為找到合理的解釋。「事情的確發生了,但只要我存夠了錢,我就不會開任何空頭支票。」

第三種形式是投射。在這種情況下,你雖然承認問題,但卻會轉嫁責任。「我知道,但這其實不是我的錯,因為我很忙,有很多工作要做……」

圖:如果你「壞事不看,壞事不聽,壞事不言」,就能說服自己相信一切順利嗎?

格尼的建議是:找個朋友或專業人士分析你的財務狀況,判斷哪些做法有用,哪些做法沒用。「不停地問自己各種問題,直到你得出答案。另外一種方法是進行心理評估,以判斷你的財務個性,從而幫助你更加深入地分析自己的行為。

還可以採取其他方式:製作一份表格,將你口頭上說自己希望做的事情,與你真正做的事情進行對比。或者按照格尼的建議,在卡片上寫下你的財務狀況所引發的情緒,匯總起來便可看出趨勢。

自欺欺人不僅體現在財務和情感問題上,很多人在職業發展過程中也會碰到類似的問題。同樣地,職場人士也很容易讓一廂情願的想法代替對現實狀況的切實評估。法蘭克福職場教練納丁·吉姆貝爾(Nadine Gimbel)的一個客戶就碰到了這種問題。納丁在RF/F RaumFuerFuehrung公司擔任銷售經理,這家公司專門為組織和管理人員提供支持,幫助他們落實變革流程。

她曾經幫助過的一位客戶在德國某大型銀行擔任中層管理人員,這位客戶抱怨自己雖然經常加班加點地努力工作,但依然得不到晉升。這位40出頭的女士對於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和制定這個目標的原因只形成了模糊的認識。她還在等著有人注意到她的優異表現。這種主動性失明導致她的職業停滯不前。 「她在欺騙自己,她認為別人肯定能發現她。」吉姆貝爾說。她與這位女士一起分析了她渴望達成的目標,並與她的老闆進行了溝通。「她這樣做了以後,老闆才注意到她。」

吉姆貝爾的建議,那些希望避開職場厄運的人首先應該搞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然後負責任地採取必要的行動,包括與相關人士展開溝通,或者離開沒有幫助的工作。「變化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往往執迷於一些事情,是因為我們害怕變化。」吉姆貝爾說,「通常而言,我們只會對自己沒有採取的行動或沒有進行的變化感到懊悔。如果沒有擔憂,我們就不知道自己會去向何處。」

當然,認清自己的現實並採取相關行動,也需要一定的勇氣和毅力。對貝恩來說,當新的伴侶批評她的女兒時,這段感情也就迎來了轉折點。 「這就像迴旋鏢,你突然意識到這其實沒有那麼愉快。」貝恩說。她補充道,當最終意識到自己一直在自欺欺人時,她突然感受到「劇痛」,並且希望「為生活奔跑」。

「感覺就像窗簾突然打開,讓我看清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