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可夢評析---花蓮靈糧堂蔡俊杰牧師

Posted on August 11th, 2016


遊戲機的興起是工業化忙碌時代的產物,家庭社會在過度忙碌中,失去足夠的互動關係,因此填補這空需的機器保姆就因應而生,甚至蔚為風氣,也變得理所當然。但畢竟機器保姆還是機器,無法長久給人足夠的親友關係的慰藉,因此機器保姆就必須升級,激發更新和更多的吸引力,所以,人就不斷的活在這種無法擺脫遊戲機保姆的惡性循環中。若從較嚴謹的角度來觀看,它會有下列的壞處:

一、以虛擬互動取代實體關係,這會使人活在一種「物化、商品化和自我中心」的危機:
1. 引導個人活在個己的生活空間,逐漸失去與群體和實物世界的互動關係,進而形成封閉與自我的世界觀和倫理價值。若是嚴重發展,會導致「我不需要別人,我也可以活;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的危險。
2. 使人活在我就是神是世界的主宰者的情境中,因此規則由我定,我不能輸,只許贏這會導致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因此往往所呈現出的相處之道,就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人際關係,會無形中將虛擬世界的遊戲規則置入現實世界,來對人對物,產生群體間的衝突和裂解。
3. 我們常見一家人在一起,卻人手一機,各自忙或玩,毫無交集的現象。甚至父母為避免小孩吵鬧,就直接以手機電玩作為解決之道,不願意付代價學習如何在孩子吵鬧不可理喻的階段中作父母,這種越級的替代方案,久而久之卻成為孩子控制父母的籌碼,也影響孩子的為人處世之道。

二、就信仰層面來看,這誘使人活在一個「不需要神,就能滿足」的錯謬中:
1. 基督徒不需要疑神疑鬼地看待任何遊戲機,也無需在恐懼中,以神學罪名來扣在它們身上,而是要深思它們為何興起?他們的歷史源起、滋生和繁衍的原因是甚麼?教會在面對此現像,當有何反省和因應之道,這才是重點,而不是消極性的「一味禁止」或進行「神學恐嚇」。
2. 只要是人的情緒、生活優先次序和時間管理被它們給操控,那麼就不是人在玩遊戲機,而是人所造的遊戲機在玩人。這只會給人創造出更多的「不夠滿足」的渴求,這是無形中將生命的行動主權歸給遊戲機,讓遊戲機被神化,這也就印證了詩人大衛所說:「以別神代替耶和華的(或譯:送禮物給別神的)他們的愁苦必加增;他們所澆奠的血我不獻上;我嘴唇也不提別神的名號。」(詩16:2)

三、就生活層面來看,它們嚴重地影響我們正常生活作息和生活事物的關注次序:
因此到處看得見走路也玩,搭車、開車或騎車也不忘要玩,在工作執勤也找機會玩,上課或與人談話也找空檔玩,出外旅遊也不忘要玩,忙碌要玩、空閒更要玩,即使累了或熬夜也要玩,這實在為自己在生活中創造許多各樣危險的機會。

四、基督徒如何看待和因應這世代的「精靈寶可夢」們?
1. 無需一味地以負面的心態看待電玩遊戲。人類的創意與設計是源自創造主的形像之一,只是設計者開發時所置入的價值觀,若過度偏頗或扭曲,這遊戲的創意本身就失去它應有的正面意義。
因此,在消極面,應當捨棄過度暴力兇殘與染有情色意味的遊戲,以及倡導與聖經相反價值觀的遊戲,因為這虛擬的情境會在無形中,導引我們的性情和行為模式與它結合。
在積極面,基督徒的科技專業人員應當化被動為主動,運用神所賜的創意,結合聖經價值觀來運用現代科技,作為傳遞真理、轉化人心的工具,設計一套套時尚、活潑又有趣的電玩作為福音的利器。
2. 年幼的孩子其實不要玩電玩,以免傷身又容易成癮;至於年少的孩子不要放任他玩電玩,要給予適當的時間和其它必須的規範。其實,一些經過篩選的電玩,家長是可以一起玩以增進親子互動,並沖淡電玩的角色;或者至少陪伴在旁,讓孩子知道父母在,不是只有電玩,也可以在孩子在玩時若有狀況,可以立即作適當的回應或處置。
3. 其實,更重要的是營造一個健康的家庭氛圍,並多多地接觸神所創造的大自然,活在實際的關係與實體的接觸中,去體會神所造生命的美和產生對造物主的崇敬。若能如此,那麼電玩的角色,就不會被「神化」,充其量只是「寵物化」;它們在我們的生命中,自然會淡化成「路人甲」的角色而已。

怎樣才能不再自欺欺人?

Posted on August 2nd, 2016

剛剛離婚不久的艾莉諾·貝恩(Eleanor Bain)以為她終於找到了夢中情人。她來到了新的城市尋找工作,與兩個女兒開始了一段新的生活。就在這時,她再次墜入愛河——至少她自認為如此。

然而,雖然這對戀人有著相同的興趣,但他們之間也存在很多矛盾。有時候,他們會衝彼此大吼大叫,持續時間長達好幾個小時。

回首往事,貝恩表示她當時面對這段感情時遲遲不肯接受現實。「關鍵不在於你不想面對現實。」貝恩說,「而是你根本認不清現實。」當朋友向她暗示這段感情可能沒有結果時,她根本聽不進去。「我不遺餘力地說服他們相信,他就是我的白馬王子。」

我們為什麼會這樣?自欺欺人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工具,目的是讓我們免受痛苦現實的傷害。正因如此,我們才會一邊聲稱自己實事求是,一邊卻在不斷違反規則。我們雖然自稱希望獲得有財務保障的退休狀態,但仍會有意識地與目標背道而馳;我們失去工作中的晉升機會時,卻仍會繼續留在公司。

普渡大學中北分校管理學訪問教授凱姆·考德威爾(Cam Caldwell)數十年來一直在研究身份、自我意識和自我欺騙行為。他表示,自欺欺人可能會讓日常生活變得更加好過,但通常要因此付出代價。考德威爾對自欺欺人的定義是:「持有兩種相互矛盾的觀點卻不承認這種矛盾

考德威爾在一篇學術論文中引述美國精神病學家M·斯科特·派克(M Scott Peck)的觀點稱,自欺欺人的代價包括疏遠他人:如果你固執地堅守自己對現實的看法,甚至因此而忽視真正的現實,那就會失去與他人交往的能力。

如果你不想像鴕鳥一樣一頭扎進沙子,那就應該問自己一個問題:哪一種情況更加糟糕——是承認你現實處境的一點不利消息,還是堅持「一切照舊」的自我安慰模式,而不顧你的合作關係、資金或職業有可能因此遭受的損失?雖然勇敢面對現實並非易事,但對問題視而不見卻會影響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多數人在生活的某個階段都曾有過自欺欺人的問題。想想你的財務狀況。你或許認為落實在紙面上的數字並不存在被曲解的可能,但佛羅里達州薩拉索塔市Financial Psychology Corporation的首席執行官卡瑟琳·格尼(Kathleen Gurney)表示,當自欺欺人的心理開始發揮作用時,情況就並非如此。

她甚至見過有財務顧問對確鑿無疑的事實視而不見,儘管他們擁有深厚的財務管理知識。她表示,有一位財務顧問因為未能償還抵押貸款而失去了自己的房子。還有一些客戶也會在長達數年的時間內對信用卡負債過高產生的影響視而不見。

「自欺欺人有著明顯的階段性特徵,而且持續時間很長。」格尼說。首先是拒絕承認令人不快的事實,例如你開了空頭支票或者經常延時支付帳單。

第二種否認形式是影響最小化。在這個階段,人們雖然承認現實,但卻認為影響不大,從而為自己的行為找到合理的解釋。「事情的確發生了,但只要我存夠了錢,我就不會開任何空頭支票。」

第三種形式是投射。在這種情況下,你雖然承認問題,但卻會轉嫁責任。「我知道,但這其實不是我的錯,因為我很忙,有很多工作要做……」

圖:如果你「壞事不看,壞事不聽,壞事不言」,就能說服自己相信一切順利嗎?

格尼的建議是:找個朋友或專業人士分析你的財務狀況,判斷哪些做法有用,哪些做法沒用。「不停地問自己各種問題,直到你得出答案。另外一種方法是進行心理評估,以判斷你的財務個性,從而幫助你更加深入地分析自己的行為。

還可以採取其他方式:製作一份表格,將你口頭上說自己希望做的事情,與你真正做的事情進行對比。或者按照格尼的建議,在卡片上寫下你的財務狀況所引發的情緒,匯總起來便可看出趨勢。

自欺欺人不僅體現在財務和情感問題上,很多人在職業發展過程中也會碰到類似的問題。同樣地,職場人士也很容易讓一廂情願的想法代替對現實狀況的切實評估。法蘭克福職場教練納丁·吉姆貝爾(Nadine Gimbel)的一個客戶就碰到了這種問題。納丁在RF/F RaumFuerFuehrung公司擔任銷售經理,這家公司專門為組織和管理人員提供支持,幫助他們落實變革流程。

她曾經幫助過的一位客戶在德國某大型銀行擔任中層管理人員,這位客戶抱怨自己雖然經常加班加點地努力工作,但依然得不到晉升。這位40出頭的女士對於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和制定這個目標的原因只形成了模糊的認識。她還在等著有人注意到她的優異表現。這種主動性失明導致她的職業停滯不前。 「她在欺騙自己,她認為別人肯定能發現她。」吉姆貝爾說。她與這位女士一起分析了她渴望達成的目標,並與她的老闆進行了溝通。「她這樣做了以後,老闆才注意到她。」

吉姆貝爾的建議,那些希望避開職場厄運的人首先應該搞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然後負責任地採取必要的行動,包括與相關人士展開溝通,或者離開沒有幫助的工作。「變化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往往執迷於一些事情,是因為我們害怕變化。」吉姆貝爾說,「通常而言,我們只會對自己沒有採取的行動或沒有進行的變化感到懊悔。如果沒有擔憂,我們就不知道自己會去向何處。」

當然,認清自己的現實並採取相關行動,也需要一定的勇氣和毅力。對貝恩來說,當新的伴侶批評她的女兒時,這段感情也就迎來了轉折點。 「這就像迴旋鏢,你突然意識到這其實沒有那麼愉快。」貝恩說。她補充道,當最終意識到自己一直在自欺欺人時,她突然感受到「劇痛」,並且希望「為生活奔跑」。

「感覺就像窗簾突然打開,讓我看清了現實。」

不再是第二手屬靈人

Posted on July 27th, 2016

  • 領袖需要以謙卑的心,從神領受,以神的心意領導,而不是隨從自己的意思。
  • 領袖必須的經歷:單獨倚靠神
  • 領袖必修:從二手的屬靈領導,被栽培成為第一手的屬靈領袖。
  • 保羅說:「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哥林多前書十一章1節)
保羅的意思是:你們這些要成為領袖的,要向我學習,學我是如何的每天與神連結,領受第一手的啟示。因為這招也是我向耶穌學的,祂每天一大清早天還沒有亮,就跑到曠野去尋求神,與神連結,領受每日的第一手啟示,就是神的話語。
  • 真正穩固的葡萄枝子,會選擇先連於耶穌(葡萄樹),選擇連結於人多過神的,將自曝於「掛點」與「拜偶像」的風險
3826_不再是第二手屬靈人
作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貼心,天上的父神也希望有貼心的兒女。貼心的兒女也會是合神心意的人。善解神意、了解神的人,在所行的事上都求討神喜歡。如同摩西,一切所行的都按照神所指示的,才能稱為合神心意者。

今日個人主義盛行,已經養成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只求自我發表、自我發揮的狀態,使得我們有不喜歡管人,也不喜歡被管的性情,個人行事自有一套。於是當我們來到神面前的時候, 我們也是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不太容易完全降服於神的心意。

來到神面前要謙卑降服
合神心意的人也可說是得到第一手資料的屬靈人。摩西是從神那裡直接領受的人,亞倫是第二手。二手與一手有何不同?當摩西上西乃山四十晝夜沒有下來的時候,亞倫不會領導,就叫百姓造金牛犢(出埃及記卅二章2-4節)。因為亞倫並不是自己直接從神那裡領受的,所以當他想做屬靈的事情時,他沒有摩西可以求問神,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又加上百姓的想法,最後結果就是用金牛犢來取代神。

約書亞和迦勒都是摩西的學生,兩位都是第二手的領導者,後來摩西栽培約書亞到成為第一手的屬靈領袖,他也需要從神直接領受。能夠直接從神得引導、話語的人,是非常寶貴的;也唯有約書亞直接從神那邊有領受,才能夠獨當一面,繼續領導以色列的百姓。

神透過摩西在曠野四十年的時間,磨練他學習單獨倚靠神的功課。摩西人生頭四十年,有埃及的人脈、學問和身分地位,也有以色列的人脈加上愛同胞的心,但這段時間,神把一切的靠山挪去,讓摩西不能依靠人的勢力、才能,使他學習單單倚靠神的大能。也唯有經歷曠野的日子,摩西與神面對面,伏在神大能之下,學習事奉永生神,成為合神心意的僕人。

不要追求人 過於追求神
保羅是從神獲得第一手訊息的傳道人,他說:「我當日傳給你們的,原是從主領受的。」(哥林多前書十一章23節)保羅的學生提摩太,作學生時有什麼問題,就立刻去請教老師。但是後來保羅不在身邊,而提摩太因為年紀輕,容易被人看不起,保羅就必須把他從二手的屬靈領導,栽培成為第一手的屬靈領袖。

今日的教會當中,當出現出名的屬靈領袖、有學問的神學教授、有能力的大牧師或明星佈道家,就會有跟隨的人。雖然以上的情況不是壞事,然而我們不要追逐、崇拜屬靈人,更要緊的是追求神到一個地步,使我們得從第二手的屬靈人,進步到直接從主耶穌領受教訓的,從讀神的話語、默想、研讀並倚靠主行出真道,就如同葡萄枝連接在葡萄樹上,也如同保羅說:「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哥林多前書十一章1節)

保羅或名牧都只是一時的榜樣,信徒真正要效法的目標是基督。不是把葡萄枝連接在保羅的身上,乃是連接在主耶穌這真葡萄樹上。如果連接在屬靈人的身上,有一天當屬靈人跌倒了,所有的樹枝都要枯乾跌倒。魔鬼每天要攻擊的對象,就是要將世界上的屬靈人攻垮,並且只要能夠將巨人打垮,所有連接於他身上的葡萄枝子都會一同被擄掠。基督徒當中也有許多人是屬靈英雄的崇拜者,崇拜過份了,就變成依靠「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耶利米書二章13節)

魔鬼有辦法興風作浪,鼓動並且藉著某些人散播謠言,誹謗牧師與傳道,特別是攻擊那些在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屬靈巨人,但是牠卻無法勝過主耶穌。

所以,跟定耶穌就對了!唯有葡萄枝子連接在耶穌真葡萄樹上,這個人才會穩如錫安山,也永不動搖。一個合神心意的人,就是專心跟隨耶穌的人,並且仰望為我們的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願我們都成為尋求神、合阿爸父心意的兒女。


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法律禁止教會在外傳福音

Posted on July 18th, 2016

普京簽署法律禁止在教會外宣教 成千上萬人禁食禱告
圖:2016年7月1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瓦拉姆修道院救主變容大教堂參加宗教禮拜

俄羅斯總統普京上周把一項措施寫入法律,將懲罰在教會之外進行的任何一種宗教宣教活動。一些觀察員稱,這是“後蘇聯時代"最具約束性的變革之一。
“這一最新情況與1929年的蘇聯類似,當時只允許在教會進行信仰告白," 大使命媒體事工團(Great Commission Media Ministries,簡稱GCM)主席郝卡(Hannu Haukka)告訴全美宗教廣播協會(National Religious Broadcasters,簡稱NRB),據《布萊巴特新聞》(Breitbart News)報道。“實際上說來,我們回到了同樣的情況之中。這些反恐法是後蘇聯時代最具約束性法律的一部分。"

該法律原本用來抵制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的傳播,在俄羅斯議員上院中獲得通過。這一變革禁止在政府批準的禮拜堂之外的任何地方分享信仰。

《魅力新聞》(Charisma News)報道,俄羅斯成千上萬的教會團結一致,禁食禱告,反對這一變革,據郝卡分享的信息稱。

“教會對最新法律的新聞感到震驚。大約7000多家福音派/新教教會得知這一消息,就立刻禁食禱告,"郝卡說。

基督郵報本月早些時候報道,俄羅斯幾家基督教組織已經公然反對這些嚴苛的措施。基督復臨安息日會(Seventh-day Adventist)位於莫斯科的歐亞區表示,宗教信徒幾乎“不可能"遵守這些要求。

“如果這項立法獲得批准,該國的宗教形式將會變得相當複雜,許多信徒會因為我們的信仰遭到放逐,承受報復行為,"該組織在普京簽署前表示。

根據最新法律,外國傳教士將不被允許在教會講道,除非他們持有俄羅斯當局的工作許可;和非信徒進行關於神的任何形式的討論都會被認為是宣教行為,應接受法律制裁;甚至在私人住宅舉辦宗教活動也不被允許

此外,超過14歲的任何人被發現講道都可追究刑事責任,每個公民都被要求向當局報告宗教活動,否則將面臨懲罰

郝卡請世界各地的基督徒與俄羅斯教會一起禱告,現在他們正處在動蕩的時刻。

“俄羅斯在以一種可怕的方式關閉。最新法律完全與主給教會目的和任務相衝突。這項法律會把教會送會蘇聯共產主義迫害時期,"他說。

NRB主席傑里·A·約翰遜(Jerry A. Johnson)進一步呼籲美國政府向俄羅斯施壓,廢除他所稱之的“不正當法律"。

“讓我們禱告,希望俄羅斯基督教迫害的最新鐵幕會很快廢除,不會傷及我們在基督里的弟兄姐妹," 約翰遜說。



我怎麼就離不開色情呢?

Posted on July 13th, 2016

色情

看着人們用數年數年的時間來讓自己擺脫色情影響,這讓我很揪心。他們一直在說:我怎麼就離不開這些色情東西呢,這問題似乎沒有答案。我記得自己如何在生活中消除色情影響的經歷,也記得在此過程中每當遭遇挫折后所體會到的那種沮喪和無望。

今天,作為一個基督教的諮詢師,我有幸與那些正在抵禦色情的人們同行,他們無止境地想要清醒下來卻最終一次又一次屈從於誘惑的經歷讓我很難過。

“我怎麼就離不開色情呢?"拉里(Larry)說,“以前要求我做的每件事情我都做過:網絡安全程序、互助組、可靠的夥伴……只要你說得出來的方式,我就都試過。別誤會,這些辦法當然都是暫時有用,但結果都是過了段時間,以前那種同樣的感覺又死灰復燃,然後我發現自己又故態復萌了。有時覺得自己什麼都沒做,就是給自己的性癮貼了個創可貼。在創可貼落下來以後那也就沒什麼用了。"

就像拉里說的那樣,我很了解他正掙扎于努力擺脫色情。他從來沒有觸及自己性癮問題的根源所在。感情上的痛苦居於一切成癮問題的核心。成癮行為是一種結束我們所感受到傷害的做法,讓我們的注意力從痛苦上轉移出去。這些行為確實讓我們情感上的痛苦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控制——暫時如此。而一旦我們因成癮而帶來的“快感"消散掉,那一切就又重新開始了。


也許你正在對自己說:“我沒覺得自己有什麼情感上的傷痛。我看色情內容只是因為我喜歡而已。"這並不罕見。對我而言,這說明你在抑制令人煩惱的情緒上做得很好。實際上,你也許在表達超越了憤怒、喜悅和悲傷之外的情緒上有困難。也許你成癮問題的核心就在於你將自己性泛濫的問題合理化。因為這正是你在做的事情——性泛濫。
情感上痛苦所導致的性癮會有許多形式。多年來,我找到了一些人們性泛濫的理由,包括:壓倒一切的認同感需求;權力感;控制欲;獲得注意的需求;感到自己軟弱;情感交流無能;早年的性刺激或性虐待;壓力釋放。人要同時應付上述兩三種麻煩的情況也不少見。

行為糾正在治療性癮方面有一定作用,有極大價值,但讓自己遠離性泛濫的關鍵在於找到並應對自己情感上的痛苦。這需要找到根源所在

「不要那麼敏感好不好?」對天生情緒化的人這麼說不公平啊!

Posted on July 8th, 2016

長久以來,科學家總在爭論究竟是什麼造就一個人,是影響比較大,還是先天的基因就決定了我們一生會是什麼樣子?或者──事情是再更複雜一點,環境影響了我們展現自我傾向的方式?

往往,答案都是複雜的。

近幾十年來,政府花了數十億美元在基因研究上,試圖要解釋,我們與生俱來的基因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表現。心理學家樂觀地看待這件事,這些更進步的基因研究將有助於我們瞭解自己。雖然我們還在這奧秘基因研究的毛皮而已,但迄今我們所發現的,讓人想繼續一探究竟。遺傳學試圖說明的是──每個人對環境的「敏感度」不同;有著較高「敏感」的人們,傾向於對環境有比較情緒化的反應;相較於其他人,他們更容易因為悲傷的電影而流淚、喜歡在社交媒體上向大家分享感動自己的事物、對窮人有同理心、同情那些被甩的人。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同時也更容易注意到負面的事情,意思就是:同樣一件事情,他們較容易看到它不好的那一面,而非積極正向的思考。這樣的偏差,讓心思較敏感的人們容易焦慮,特別是當他們到一個新環境的時候。

這些特質到底從何而來?為什麼有些人的反應總是莫名的激動?換句話說,他們到底為什麼這麼情緒化!
如果你覺得自己符合上述說的那樣,別害怕。其實這些問題跟你「出生的方式」有關。加州蒙茅斯大學和愛因斯坦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敏感」是一種可以從生理反應、腦行為和基因模式,辨別出這些與生俱來的特質。在他們的研究中, 18 位參與者分別觀看皺眉或微笑臉孔的照片,研究人員觀測參與者的大腦活動,評估他們反應的情緒化程度。研究人員發現,那些被診斷有「敏感」感覺處理( SPS )的人們,會有較多的血液流向大腦中掌管情緒、意識和同情的區域這是「敏感特徵」真實存在的證物;不論他們在看悲傷或快樂的照片,都會有這樣的反應出現。
另一項 2012 年的研究,更進一步證實了生物敏感度的存在。這項研究中的研究人員 Rachael Grazioplene 、 Colin DeYoung 、 Fred Rogosch 和 Dante Cicchetti 鑽研於膽鹼能系統:一個決定我們如何對新環境做出反應、決定我們對外來刺激敏感度的體內系統。當我們處於一個「預期中、不確定的」環境,我們「預測」將能學到新東西時,膽鹼能系統就會被激活。舉例來說:當你是大學一年級的新生,你或許知道你將面臨新的經驗。然後,你經歷了「預期的不確定性」──不知道誰會是你的朋友、不知道想主修什麼、不知道想加入什麼社團,不知道搬離開家住的生活會是怎麼樣。同儕之中,有些人會為了這陌生的環境感到焦慮;有些人則會對這一切感到新鮮,對探索未知感到興奮。這兩個群體的不同反應,是由於膽鹼能系統中遺傳變異所影響。 Grazioplene 和她的同事們研究 CHRNA4 基因的變異:一個當人們受到上述各種「預期的不確定性」刺激時,膽鹼受體的反應是決定因素。

這樣也不足以說基因變異唯一的決定因素,因此,該研究在探索 CHRNA4 基因變異的同時,也研究了一個人的成長經歷和又是如何影響當他感受到「不確定性」時的反應。有基因變異的孩子,若是在謾罵、威嚇的環境下長大,則會將環境的刺激因子有威脅性,進而焦慮、恐懼;而同樣有基因變異的孩子,若是在正常的環境下長大,他們就會對新鮮的環境感到有趣、好奇。更有趣的是,這些結果是真的,而且不分年齡、性別或種族。

所以,這代表什麼呢?這意味著,是的,是有那麼一種遺傳性的基因變異,決定你對陌生環境的情緒將會更傾向於焦慮或好奇;你成長過程中的教育和社會環境,也會決定你將傾向有「焦慮」還是「好奇」的反應。

雖然這個特定的基因變異是罕見的,只有百分之一的人會有這種情形,但這給予了心理學家和科學家珍貴的見解──環境和遺傳,是如何影響人的行為模式。所以,如果你還在為了悲傷的小說抽泣著、在臉書上忍不住分享那個讓你想哭的影片,或是陪你剛失戀的好朋友一起痛哭。請樂意接受這樣的自己吧!因為你就是這麼誕生、這麼成長的,就好好感受人生的一切吧!

認識自律神經

Posted on June 30th, 2016

什麼是自律神經?

人體的神經系統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為相當於樹幹的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另一則為相當於樹枝的週邊神經系統﹔而所謂的自律神經系統在人體的週邊神經系統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自律神經,顧名思義是一種不受意志操控,獨立負責協調身體機能的神經系統,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所構成,兩者相互保持平衡的狀態,藉以維持人體內部環境的恆常狀態。簡單的說,自律神經系統就像數位攝影機的自動微調功能,畫面的亮度、色彩、焦距、音量藉由此一微調功能展現最佳的品質與效果。同樣的,完美協調的自律神經可以讓人體保持
最佳的身心平衡狀態,你/妳可以感受到頭腦清新、耳清目明、肌肉放鬆、呼吸舒緩、體力充沛、反應靈敏、睡眠充足、輕鬆愉快、內分泌順暢。

此一神經系統包括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在人體中各司其職、互為協調。其中交感神經系統有如人體的「油門系統」,當我們工作、面對挑戰時,可以放大瞳孔、加速心跳、加快呼吸、升高血壓、抑制消化,使人變得焦慮緊張起來﹔相反的,副交感神經系統有如人體的「煞車系統」,當我們休息、準備睡覺時,可以縮小瞳孔、放慢心跳、舒緩呼吸、降低
血壓、促進消化,使人變得放鬆平靜。

自律神經會失調嗎?

如前所述,自律神經掌管人體機能的協調與平衡,此種精密、微妙的生理機制,當然也會出現失調的情形。尤其在現今的繁忙社會中,工作壓力不斷增加、工作時間不斷延長、休閒生活越來越少、人際關係日漸緊張,人體的交感神經系統過度激化,副交感神經過度抑制的結果,很容易就會造成「油門系統」與「煞車系統」失衡的情況。

於是,白天工作緊張,下班後一樣無法放鬆﹔早上開會時滿腦子都是計畫,到了晚上睡前還是無法停止思考﹔平日感到身心不適,到了假日還是無法恢復疲勞﹔整日胸悶、心悸、呼吸不順、肩頸酸痛、頭暈、頭痛、耳鳴、腹痛、腹脹、便秘、失眠、多夢、早醒、焦慮、煩躁、易怒、沮喪、記憶力不佳的人,真的越來越多了……。

自律神經一旦出現小失調,就要立即尋求專業診斷與治療,因為拖延過久,相應而生的器質性病變就會層出不窮,影響身體、心理、家庭、生活、職業、學業各領域甚鉅。

臨床上,可將期嚴重度分為四級,專業的臨床經驗、醫療團隊,可以就不同嚴重度之患者擬定專屬一身的治療計畫。

自律神經失調的各種症狀?

在生理上,大部分的器官同時接受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支配,且兩者的作用是互相拮抗的,其中一個為促進性,另一個則為抑制性。它掌控了心臟血管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甚至包括內分泌系統,這些系統的協調可因身體內在的需要而自行調整,也受外在環境與中樞神經的調控。

因此一旦自律神經出現程度不一的失調情形,其症狀表現往往多樣而複雜。臨床上常見的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列舉如下:

全身症狀:倦怠、疲勞、缺乏食慾。

頭:頭暈、頭痛、頭部發麻、發燙感。
眼:眼睛疲勞、淚眼、視線模糊、眼睛乾澀。
耳:耳鳴、耳阻塞感。
口:口乾、口渴、口內疼痛、味覺異常。
喉嚨:阻塞感、異物感、發癢、長期咳嗽。
手:發麻、發抖、發冷、感覺異常。
腳:麻木、發冷、疼痛、肌肉跳動。
肌肉、關節:頸部緊繃酸痛、肩膀緊繃酸痛、肌肉疼痛、下背酸痛。
呼吸器官:呼吸困難、不自主深呼吸或嘆氣。
心臟:心悸、心臟無力感、胸悶、胸部壓迫感。
血管循環:血壓起伏大、臉部潮紅燥熱、暈眩、血氣上衝。
消化器官:噁心、嘔吐、胃痙攣、腹脹疼痛、便秘或腹瀉。
膀胱:頻尿、排尿不易、殘尿感。
生殖器:性功能障礙。
皮膚:盜汗、皮膚乾燥、全身發癢、發燙。
睡眠:入睡困難、淺眠或多夢、白天賴床睏倦。
身心症狀:恐慌、焦慮不安、憂鬱、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

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雖然多樣、複雜、隱微難辨,但有經驗的專科醫師,藉由完整悉心的過去醫療史評估、症狀分析、理學檢查、抽血檢查、自律神經系統檢查,還是可以為您找出真正的病因,避免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傳統醫療窘境當中。

自律神經失調可以檢測嗎?我需要做自律神經檢查嗎?

自律神經檢測是否正確,除了憑藉專科醫師的臨床經驗與專業判斷外,依據國外文獻顯示,有下列數種客觀、有效、精確的生理檢測方式:

1.測量姿勢改變時血壓的變異,在正常的情形下,血壓在姿勢改變時,會獲得自律神經系統調節,所以不致於有太大變動,但姿勢性低血壓的患者其血壓下降程度則遠超過正常值。

2.皮膚交感神經電位反應是利用微量的電量,刺激受檢者周邊神經,使受檢者產生情緒性的汗液分泌,進而改變皮膚上的電位,若具交感神經病變的患者,則偵測不到任何電位變化。

3.監測心跳間隔變異數,因心跳會隨著呼吸或姿勢之改變而變化,它相當敏感且客觀,在沒有心律不整的情形下,心跳的變異越大越好,但在自律神經功能障礙患者,其心跳間隔變異數遠小於正常值。


通過十件事了解約書亞

Posted on June 22nd, 2016

《摩西與迦南來的使者》
《摩西與迦南來的使者》(Moses and the Messengers from Canaan),作者喬瓦尼·蘭弗朗科(Giovanni Lanfranco,意大利人,1582-1647)

約書亞是個不屈不撓、無堅不摧的屬神之人。有些人記得神曾經對約書亞說過:“你當剛強壯膽",除此之外,絕大多數人卻對此人一無所知。


他的人生經歷過巔峰中的巔峰,也走過低谷中的低谷,顯現了神跡奇事和威嚴權柄。以下是你需要知道的十件事

1.生於埃及,生而為奴。

我:“小約書亞!你爸爸是做什麼的?"

約書亞:“是個奴隸。"

我:“你爺爺呢?"

約書亞:“我們都是奴隸……為奴至少400年。所以我們的身份、職業、我們的歷史都很簡單。我們就是奴隸。說完了。"

2.親眼目睹埃及的10災,徒步穿過變成陸地的紅海,而身後埃及的軍隊被海水淹沒。
3.派往應許之地的12個探子里,只有他和迦勒這回來後忠實報告了神的大善。

約書亞和迦勒兩個人要獨立面對其餘那些唱反調的人。

4.在曠野中徘徊40年之久,直到以色列中所有悖逆神的人都死了。

真這樣嗎?約書亞沒做錯什麼!其餘幾乎所有人都錯了!而且約書亞等了足足40年才獲得了神的應許之地。這不公平!但約書亞虔誠依然。

5.在曠野中,每天都吃來自神的嗎哪。

你品嘗過自神而來的奇妙美食嗎?


6.白天有雲柱引領,晚上有火柱照明。

7.摩西的得力助手,從年輕的時候開始就成為摩西的助手。

他被選為當時世上最偉大之人的助手。

8.偉大的戰士。

摩西將以色列人帶出埃及,約書亞帶領他們戰勝一切阻礙,進入應許之地。

9.親眼看見耶利哥的城牆倒塌。

而這之所以發生,正是因為他和以色列人遊行繞城。

10.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進入了神的應許之地。

約書亞就是神向亞伯拉罕應許600-700年之後那個帶領以色列人的領袖。



額外說明:在舊約聖經里,約書亞這個名字在希伯來語里的意思是“耶和華拯救"。你知道“耶和華拯救"這個名字在新約的希臘語里是什麼嗎?耶穌。約書亞和耶穌是同一個名字。

重點內容:

1.約書亞生而為奴。

2.從奴役中被解放。

3.最終成為應許之地的征服者。

4.一切都出於神。

同理,我們:

1.生而為罪的奴隸

2.能夠因着基督,而從罪的奴役中解放出來。


3.最終能成為勝利者,進入應許之地(天國)。

4.一切都出於神。

阿們。


五種愛的語言

Posted on June 15th, 2016


「走不下去了」怎麼辦? 比爾‧威爾森:你的委身,要強過自己的情緒

Posted on June 10th, 2016


現今許多人,當事情沒有如同自己預期的發展,就覺得幻想破滅,開始沮喪、憂鬱,因為情緒告訴你:走不下去、我累了。

但我常說:「你的委身,要強過自己的情緒。」

這就是美國大都會國際事工牧師比爾‧威爾森(Bill Wilson),服事神近50年,卻越來越火熱的關鍵。

大都會事工也不斷經歷成長和突破。去(2015)年聖誕節,共有20萬5千多名孩童一同歡慶主日;使許多來自街頭和貧民窟的孩子,第一次有機會認識耶穌。

同時在數間大學教授舊約的他,以〈出埃及記〉15章分享,當在人生旅程中真的「走不下去」時,該如何帶出改變。


從瑪拉到以琳的唯一方式─繼續走下去

〈出埃及記〉15章一開始,正是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過紅海,百姓士氣和信心極高的時候,他們堅信,上帝既使他們脫離奴役的景況,必會帶領他們進入更好的生活。

懷著如此大的期待,他們第一個落腳之處,卻是名叫「瑪拉(marah)」的小地方。「瑪拉」在希伯來文中,是「苦」的意思,當地的唯一水源,竟苦到無法飲用。

「不是會到更好的地方?這裡卻連水都不能喝,上帝在耍我們嗎?」以色列民開始向神抱怨。根據比爾牧師考察的歷史資料,竟有人因過於沮喪,就此打道回埃及;如同彼得看見耶穌釘死在十字架後,決定回去捕魚。

這件事,就如同以下數據一樣不可思議:據統計,因遭受家暴而離婚的婦女,有高達90%,再度嫁給會家暴的男人。

為什麼?

「當你碰到問題,覺得自己再也走不下去時,情緒會告訴你:回到舊有的生活、過去的環境,因為那是你最舒服、熟悉的地方。但,你到底要回去哪裡?」

故事接著產生戲劇性的變化─以色列民的下一個停靠站「以琳」,以擁有12個清水泉和70個棕櫚樹為名,幾乎等同現今的休閒勝地。且兩地僅相距7英里(約11公里),連一天的路程都不到。

以色列民不曉得距離竟然這麼近,因為他們從來沒走過這條路。但那些回到埃及的人,卻再也沒有機會看到了。

現在的你,也可能正面臨生命中的「瑪拉」。你覺得自己撐不下去、不玩了,但是上帝差我來告訴你,「以琳」就在7英里之外,而唯一的抵達方式,就是「繼續走下去」。

3重點,讓你從「至苦之地」堅持至「泉源之處」

1、當你到了瑪拉,繼續走

許多人都知道比爾牧師的背景。才12歲,就被媽媽遺棄於街角,小比爾坐在那整整等了3天,直到有位要去醫院去探視兒子的基督徒男士,停下腳步、把他接走,才開始如今截然不同的生命…

甚至他服事神的過程,也屢屢經歷疾病、苦毒、憤怒和挫折,「我也去過瑪拉,但我『選擇』不留在那裡,而是繼續往前走。」

2、你「隨時」都可以從瑪拉到以琳

人生中,有無數選項擺在面前,要我們做出決定;而每個決定都帶出相對應的結果。「你可以自憐自艾,或繼續憤怒苦毒;但你要明白,那是你的選擇。」

3、瑪拉靠近以琳,但以琳也挨近瑪拉

比爾牧師遇過一位想資助孩子的女孩,原本的清秀臉龐,因遭搶匪潑鹽酸而毀容,連腳都變成跛的。不僅原本的婚姻夢碎、不敢出現在人面前,她甚至想結束生命…

「我很想為神做什麼,但許多人、包含我自己,都認為我不夠格。」她帶著淚對比爾牧師說。雖然因為傷勢,無論說話或流淚,對她來說都非常辛苦。

我告訴她,有時候,我們不曉得自己怎麼走到瑪拉的,只知道苦毒和憤怒如同風浪般,不停壓在身上…你可以回去,也可以自憐自艾,卻什麼都不會改變。

但有沒有可能再多走7英里路?那會是你沒看過,也沒想像過的甘泉之地。

比爾牧師為女孩禱告,看著她的背影,一跛一跛的離開。

不久前,他收到一封信,是女孩寄來的。信中寫著,雖然令人意想不到,但她結婚了!「牧師,謝謝你,你是對的,如果我放棄,就找不到上帝的心意了。」讓他甚為動容,因為神的真理不曾改變。

你可以活在瑪拉,不斷的抱怨,卻永遠得不到答案。但我們只需「看見」和「順服」那位掌管生命的主。

雖然不知道明天將如何,但我們知道,是誰托住明天。

這旅程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