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省思》翻滾吧!主日崇拜

Posted on May 26th, 2016

【王文基(宣道會天母堂主任牧師)】信主廿多年來從未中斷過教會生活,不是因為教會可以提供各式各樣的精彩活動,也不是因為上教會有什麼新鮮刺激的事要發生,我過教會生活純粹因為這是聖經提供給歷世歷代的基督徒的一種「普通常識」(common sense)。

教會生活注重群體性

教會生活注重的是「群體性」,但基督徒其實也有「個人性」方面的信仰實踐,而群體性的教會生活最高峰的兩種表達方式就是「團契」(fellowship)和「崇拜」(worship) 。因此,如果一個人聲稱自己是基督徒,他卻沒有群體性的教會生活,那枉論他還會有正常的個人性的信仰實踐了。

我這麼強烈主張基督徒的「群體性」要優先於「個人性」,是因為基督教信仰徹頭徹尾是以「群體性」作為特色的,古今皆然!但很可惜今天很多基督徒失去歷史傳承的眼光及承擔,只用狹窄角度來維護自己的所謂「個人自由」,到頭來卻是不斷的用自我中心及人本思想來強加在歷史的基督教中,儼然已扭曲了純粹的基督教福音觀,我想這是我們這些廿一世紀的基督徒必須反省的。

以個人多年的觀察,主日崇拜最能反映出基督徒是如何對待或回應這位上帝的;如果一個人心中本來就覺得主日崇拜是可有可無的或愛來不來的,他所信的「上帝」可能只是「阿拉丁神燈」多過是創造天地救贖世人的「三一上帝」!

接下來,我毫無意圖僅以主日崇拜的出席率來論斷所有基督徒的動機,我只是帶著追求真理的熱情來分享個人的觀察及反省。孰是孰非?我不一定有標準答案,但我們如果連「普通常識」都不願意聆聽,那麼我們只是在自欺欺人,繼續當一個名實不符的掛名基督徒而已!但這完全不是耶穌基督原初拯救我們的目的,祂希望我們在基督裡得到豐盛的生命力。讓我們基督徒重新來認識主日崇拜較被人忽略的四方面:

1.心想事竟成?談崇拜的心

我們有多少人是週末時就預備心明天參與主日崇拜的呢?這可能是一個對大多數基督徒都很尷尬的問題吧!

事實上,現代的基督徒活在一個忙碌營生的消費時代中,還哪來的奢侈談論預備敬拜主的心?

話雖如此,但是「沒有預備敬拜主的心」跟「有預備敬拜主的心」到底有什麼樣的差別?假如你明天要跟股神巴菲特共進午餐,你今天還會不預備心嗎?同樣的道理,主日崇拜是跟生命創造主的上帝共同約會,沒有預備好還可以為自己開脫嗎?

要有美好的主日崇拜經驗,不能沒有當事人心靈上的提早預備參與。今天很多基督徒對主日崇拜高談闊論、諸多批評論斷,但真正關鍵又尖銳的問題是:他自己有沒有預備心來參與主日崇拜?

「日常生活」是會說話的,如果你每週都過著瘋狂極樂、日夜顛倒的週末生活,你是很難會靜下心來感念上帝之恩情的,更枉論享受主日崇拜中那種基本的神聖莊嚴感!

筆者多年來週末晚上都會預備好心明天參與主日崇拜,儘量提早一點睡覺,也不會參與什麼太刺激的事,結果我廿多年來的主日都能享受在其中。因此我體會到,崇拜的心優先於崇拜的行動,內心的問題大過外在的問題;鼓勵每一位從下週起預備心參與教會崇拜。

2.莊嚴的喜樂?談崇拜司會

我們大概可以感受到現代的基督教會比較看重歡慶喜樂的氣氛,而越來越忽略莊嚴肅穆的一面,甚至很多人不明究理地給予後者很強烈的負面評價,其實這也是有欠公允的。

現代人由於在家庭及職場上週期性的過勞、受氣,很少人是天天開心快活的,試看捷運上及路上的行人,大多數都是苦瓜臉似的,所以現代的基督教會便一味地以提供娛樂性的氣氛及節目來舒暢信徒的身心,但在靈性裡很可能仍是十分空虛的。箇中原因雖然複雜,但教會欠缺了一種祥和恬靜的氣氛也是蠻可惜的。當然,這並不是二選一的抉擇就可解決的問題。

究其實,要把主日崇拜帶到怎麼樣的氣氛去,也是每個司會同工的困惑。有些教會規定每個司會同工都要統一風格,激情澎湃者恆常激情澎湃,莊嚴肅穆者恆常莊嚴肅穆,反正每一週都是同一種調調。但也有些教會走「共融」路線,四個星期之中可以產生完全不同的崇拜風格與氣氛,端看當週司會同工的選取而定。

莊嚴與喜樂共融的崇拜

我比較傾向共融模式的崇拜,它較具彈性而且不致於傾向極端,對各式各樣個性的信徒都有適應能力,是今天這個多元化的世代下較為可取的方式。雖然主日崇拜不必弄得太「客戶導向」,但適應於人的因素仍是必須考慮的。

所以我會鼓勵每週的司會同工注意莊嚴與喜樂兩者的平衡,在開始的莊嚴慢慢帶進因敬拜主而有的喜樂,這就關乎說話時的聲調及速度了。

除此之外,選擇詩歌的性質及快慢版亦有影響的,有的詩歌可唱得喜樂一點,就該加強節奏感,有的詩歌比較適合用莊嚴敬畏的音量來唱時,就要保持其中的特性。雖然未必每個司會同工都受過嚴格的訓練,但有適切而基本的技巧仍是可以做得到的。
莊嚴感幫助人敬畏主,喜樂感則讓人享受主,兩者都是重要的屬靈生命元素,也是一體兩面的關係,不妨試著向這方面調整崇拜的氛圍吧!

3.信仰的象徵?談崇拜插花

我發現很多人把基督教看作是一種很理性的信仰,這是因為大家很容易聯想到基督教的「神學」與「講道」時,就自然會有這種感覺。

但事實上這只是其中一個面向,其實基督教信仰也充滿了感性的表達及信仰的象徵,譬如在教會的主日崇拜裡,很少人注意到通常都有插花的服事,而插花背後所隱藏的意義是什麼?可能不是太多人了解吧!

信仰的象徵在信徒生活佔有一定的地位,透過「象徵」,我們可以把信仰不言而喻的表達,並且引發人們有想像力空間,因為「象徵」可以帶來一種驚喜,使人發現事物之外竟然是另有所指。

就以主日「插花」服事為例,很多人都以為插花就是單純的把花插在花器裡。然而事實上不只這麼樣簡單,美麗的花朵都是上帝所創造的,都具有生命力,要恰如其分的把花材安插在適合位置上,而又能夠同時產生美感,那可是需要費一番工夫的。

除此之外,「插花」的過程其實是學習「順服」這門功課的最佳時機,因為你想要花材任你擺佈,其實是需要那些花朵完全的順服在插花者手中的安排。有一位長期參與插花服事的姊妹曾分享說,她一邊插花,還要一邊與花朵保持對話和勸說,如此每朵花都會聽話順服,或左或右、或長或短,都全然由插花者主導,最後完成一盆深具美感的插花作品奉獻給上帝。

這樣看來,插花果然是一種靈性操練的「象徵」,反映了受造物對創造主的順服關係。另外,有時候花材的顏色、數量、位置、品種、大小、距離…等元素,在在都可能附帶著象徵意義的,端看插花者是否有意安排。甚至於有時候插花者「無心插柳柳成蔭」,並讓所有解讀者自由開放的加上意義,結果反而帶來意料之外的驚喜。看似平凡的插花作品,背後竟然是如此的不平凡,今後我們該對每一位插花服事者給予敬重吧!

4.不帶走雲彩?談崇拜週報

這些年去過不少教會作主日講道,基本上大多數教會都有印週報給會友的習慣;而各教會週報的共同目的,都是要鼓勵弟兄姊妹在當週了解及關心教會的人與事,並且帶出靈性成長的契機。

也許很多人會質疑這種遠大的理想,所以許多教會的會友在主日崇拜結束後便「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份週報」!這種現象雖算不上什麼大錯,但仍然是十分可惜的,因為平白錯失了關愛自己的教會及肢體的機會。

現代人經常把「忙碌」當作「忘記」的藉口,現實生活中一忙起來就什麼都忘光光,而教會之人與事是最容易被人忘記的,不是嗎?明明週報都寫得清清楚楚,但很多人就是沒在看,或選擇性的看。

然而,若你照著週報上的各項事工報告而參與其中,每天據此為弟兄姊妹與教會代禱,再把牧師的文章好好看完並自我省察,關心教會的奉獻是否足夠維持各項開銷,最後留意下週主日服事的人是誰;若這樣每週去行而靈命還不復興,你相信嗎?


其實,基督教信仰中有很多細節都是深具意義的,只要你用心就能體會得到;週報雖然有它的限制,沒法子要求太多或包羅萬象,但它仍然有其存在意義的。筆者也將每週留下來的週報,每週三固定寄送週報給沒辦法來的會友,甚至也會親自送到會友家的信箱,基本上是一張也不會浪費,也盡環保之力。我也建議大家可以收集週報作為每年的歷史回顧和感恩,因為教會的點點滴滴都是大家走過的屬靈生命旅程,多少也有紀念意義的。今天起就把你的週報帶回家吧!



離婚真的會「遺傳」嗎?

Posted on May 26th, 2016

如果小時候你的爸媽離婚,長大之後,你自己也較容易離婚嗎?

有鑒於以前我都喜歡廢話一大堆,所以這次我決定直接告訴大家答案(還不是廢話那麼多),這題的答案是:YES

毫無懸念,研究婚姻多年的Amato發現,如果你爸媽還在你年紀越小的時候離婚,對你的影響越大。更悲慘的是,你可能會複製爸媽的情感狀態到自己的婚姻裡面──換句話說,如果你爸媽離婚,你比其他人更有可能會離婚,如果你沒離婚,那麼你們的感情大概也不會太好*──這就是傳說中的「離婚代間傳遞現象」(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divorce)(P.R. Amato,1996P.R. Amato、Rogers,1997)。

等等!這也太悲觀了吧!如果我爸媽離婚,那我不就這輩子都沒有辦法翻身了?其實,我認為一個好的心理學研究不應該只回答「什麼」的問題,而應該要說明「為什麼」,畢竟有些時候,如果我們能夠找事情的關鍵因素,或許就可以有不一樣的結局(不要再只負責解釋不負責解決惹!!!)。

於是,Mustonen 與他的同事們(2011)進行了一個長達十六年的資料庫研究,他們收集了1471個少年少女的父母婚姻狀況,然後追蹤他們32歲的時候和現任伴侶的情感狀態與婚姻狀況,結果發現:

Mustonen, Ulla, Huurre, Taina, Kiviruusu, Olli, Haukkala, Ari, & Aro, Hillevi. (2011)圖

  1. 有53%的人已經結過婚了,其中5%的人結婚之後又離婚了。那些十六歲以前父母就離婚的人,成年之後比其他人更容易離婚。
  2. 小時候父母離婚的人,他們長大後的戀愛關係品質(Relationship Quality)也比較差,不過這樣的現象只發生在女性身上。
  3. 除了的直接效果之外,也存在一些間接的效果。如果一個女孩的父母離婚,那麼她和父母的關係也會比較差,而這種糟糕的親子關係,也會影響他的自尊和人際關係,使得她成年之後的戀愛狀況也會比較不好。

女性的悲哀?

這裡有另外一個疑問,為什麼這樣的狀況只發生在女生身上呢?難道身為女人就命賤嗎?等等,先別爆氣,研究者文末提出了一個可能的解釋是,一般來說父母離異的孩子,通常還是會讓母親進行養育的工作,也就是會有很多的「單親媽媽帶女兒」這種組合。因為長期和母親相處,女兒很容易認同母親的角色,「複製」媽媽的感情劇本(一直說不要找和爸爸一樣的爛男人,結果長大之後還是找一個和爸爸像的人)。如果用精神分析的語言來說就是:當這個女兒長大之後也和她的先生離婚了,她終於可以靠母親近一點。

不過,精神分析總是用一些很厲害的語言(雖然有些時候是對的)來說明沒有什麼科學根據的事情。所以如果以這個研究為基礎的話,比較科學的解釋是:女孩在十六歲的時候和母親的關係不佳,會影響到她個人(自尊)與社會人際關係的發展(比較沒有辦法知覺到身邊的人的支持),以至於她的情感關係也會比較糟。

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真的比較好嗎?

但是,這並不代表如果現在和老公的感情不好,就一定要為了「給小孩一個完整的家庭」不離婚啊(事實上,台灣有三分之一的人有這樣的想法),根據國內的大型資料庫縱貫研究,如果國中的時候夫妻的感情那就不好了,那麼再繼續「ㄍㄧㄣ」(撐)下去,小孩在高中的時候的負面心理症狀也會比較多(陳婉琪,2014)。在控制了許多變項之後,國內學者仍發現「怨偶離婚」對孩子的正向影響仍然是存在的:爸媽分開之後,孩子終於可以不用再面對家裡面複雜的情緒、被父母遷怒、或是變成代罪羔羊──事實上,家庭的完整或許重要,但更重要的其實是父母的情緒與壓力是否「溢出」給孩子,以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否得到他真正需要的愛Hetherington、Bridges與Insabella,1998)。真正關鍵的往往不是離婚本身,而是孩子是否無辜的變成父母的衝突替身(Morrison、Coiro,1999)。

離婚,並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大家都會被波及,各種糾結也會持續(Paul R Amato,2010)。而這段冗長的童年經歷,很可能持續到成年,更可能要花一世人(台)去修通,去接納。

一個可能的解藥

你可能會問說,那如果我爸媽已經離婚了,我要怎麼樣增強自己的「愛情抵抗力」,讓自己在感情上面不再跌跌撞撞呢?根據Mustonen的研究,至少有兩個方法:

1.多認識一些重要的朋友。當你從身邊的人獲得並且感覺到足夠的支持的時候,通常你的感情關係也會比較好。所以,不要只顧著談戀愛有異(同)性沒人性,因為當你分手或感情面臨困境的時候,你就會需要他們了。

2.愛自己:現在你終於知道為什麼許多兩性專家可以靠著「男人要有自信,女人要愛自己」走江湖數十年了吧(個人意見,2008)!根據這份研究,童年缺愛的女性如果希望自己的婚姻可以好一點的話,最核心的方法就是提升自己的自尊(白話的說法就是愛自己)。

不過,愛自己是一輩子的課題,如果你看不慣網路上那些戀愛作家總是用一些假掰的方法說一些你知道我知道但是大家都做不到(他自己可能也做不到)的事情,而且希望可以多了解一點自己的話,可以考慮線上的戀愛心理學的自我探索課程(自己打廣告都不害羞)。

有一天你會發現,一直以來,你之所以無法愛上一個對的人,並不全然是因為心裡還卡著一個人,而是因為隨著年齡的更迭、工作與生活的疲累,讓你忘記了自己有多麼值得(海苔熊,2015)。

*過往的研究經常用橫斷式的測量(cross-sectional study),問你現在感情狀態,及小時候父母有沒有離過婚,這中種方法很難確定「父母離婚」與「自己的感情不佳」之間,是否摻雜其他的因素影響,本文回顧的是少見的縱貫性的研究(longitudinal study),也調查了其他的可能干擾變項,「相對來說」我們比較有信心可以確定「父母離婚」在前,「自己感情不佳」在後。儘管如此,相關仍不等於因果。基於研究倫理,我們無法「操弄」父母離婚,所以「父母離婚導致你也會離婚」這條因果線可能在我有生之年無法被驗證吧(嘆)。

參考文獻

Amato, P. R. (1996)。 Explaining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divorce。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8,頁 628-640。

Amato, P. R. (2010)。 Research on divorce: Continuing trends and new developments。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2(3),頁 650-666。

Amato, P. R.、Rogers, S. J. (1997)。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marital problems and subsequent divorce.。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9,頁 612-624。

Hetherington, E. M.、Bridges, M.、Insabella, G. M. (1998)。 What matters? What does not? Five perspectives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arital transitions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American Psychologist 53(2),頁 167。

Morrison, D. R.、Coiro, M. J. (1999)。 Parental conflict and marital disruption: Do children benefit when high-conflict marriages are dissolved?。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頁 626-637。

Mustonen, U.、Huurre, T.、Kiviruusu, O.、Haukkala, A.、Aro, H. (2011)。 Long-term impact of parental divorce on intimate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adulthood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social resources。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5(4),頁 615。

個人意見(2008,)。兩性專家 取自 http://mbpo.blogspot.tw/2008/07/blog-post_06.html

海苔熊(2015,)。愛情心理學告訴你:為什麼,總是遇不到對的人? 取自 http://womany.net/read/article/8719

陳婉琪 (2014)。 都是為了孩子?父母離婚負面影響之重新評估[For the Sake of the Children? Re-Evaluating the Consequences of Parental Divorce in Taiwan]。臺灣社會學刊(54),頁 31-73。



科學觀點:負面的童年經驗如何影響我們

Posted on May 18th, 2016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保護每個孩子健康安全長大,即是保障國家的繁榮前景,沒有人會否定這樣的理念。但無法享有充分保護的孩子,童年經歷對日後有何影響?生命早期的苦難,到底是磨練心智的歷程?還是一生不幸的開端?國家若坐視兒童不幸處境,未來又要付出怎樣的代價?

美國聯邦疾病管制局(CDC)很多年前就開始研究這個議題,不只分析極端個案,而是廣泛討論兒童期不良經驗,包括遭遇──被忽視、貧困、身心虐待、家庭變故等情況,日後帶給成年人的影響,從 17337 名長期追蹤案例以及相關研究,所勾勒的事實,令人不由得心生警惕,也帶動美國醫療、教育、社工等領域的實務調整。

兒童期負面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的研究,始於 30 年前,美國醫院在診治肥胖症病人的意外發現。

1980 年左右,美國開始流行液體減肥法,美國大型醫療機構凱薩(Kaiser Permanente)的內科醫師費利帝(Vincent Felitti),便用這種方式幫助一群嚴重肥胖的人減重,按部就班的治療效果也很不錯,有人甚至 1 年減掉 130 多公斤。

許多肥胖症患者突然放棄減重治療,原因是⋯⋯

但另一方面,減重治療的中輟率(dropout rate)也高達 50%,許多原本減肥進度領先的患者,會突然放棄治療,迅速復胖到原本體位,讓醫療團隊很洩氣。費利帝在深入研究 2,000 個病例後發現:

  • 多數減重中輟者,出生時體型很正常;
  • 他們體重數字並非逐年增加,而是突然大暴走,之後瘦不下來、也不會更胖,體位穩定維持著。

他開始詢問患者可能原因,其中有個問題是:「幾歲開始有性行為?(How old were you when you became sexually active?)」有一次費利帝口誤,不小心把問題說成:「開始有性行為時,體重多重?(How much did you weigh when you were first sexually active?)」

對方回答:「40 磅(18 公斤)。」當時費利帝並沒有會意過來,又再問了一次。對方回答一樣,然後大哭說:「4 歲⋯⋯跟爸爸⋯⋯」

行醫 23 年的費利帝之前只遇過一位亂倫病患,一時之間不知如何反應,以為是特殊個案,怎知不到 10 天,另一名病患也說了相同情況。他詢問其他人是否有相同經驗,結果令人難以置信。(註一)

接著,費利帝跟同事約談了 286 個病患,這些患者過半有兒時受虐經歷,還有一名 23 歲遭性侵的女病患,受攻擊後 1 年胖了 47 公斤,只因不想被人注意⋯⋯;對於這些超重 45 到 180 公斤的人來說,太胖似乎不是問題。

一名減掉三分之二體重之後放棄減重的女病患(見下圖)死前曾告訴醫生:「除了吃東西,我找不到面對痛苦的其他解決方法。」還有一名戒掉每天 3 包菸後又迅速增胖 135 公斤的女性坦言:「變胖是為了保護自己。」

費利帝醫師每次演說都會提到一名名為派蒂(Patty)的病患,她28歲時主動報名減肥,原本一年減掉125公斤,慶祝減肥成功沒多久,體重卻猛然失控,3周胖16公斤,回診時告訴醫生,瘦下來以後,已婚年長的男同事調戲她,開玩笑要搞一夜情,當天她就開始夢遊暴食(sleepeating)。醫生持續追問下,派蒂坦承,她在10歲到21歲間,遭祖父長期性侵,但從此中斷治療。12年後,家人籌錢讓她接受胃繞道手術,好不容易減下94公斤,卻出現自殺傾向、多次進出精神科病房、健康每況愈下,後來才再找上費利帝,重拾12年前中斷的治療。一生境遇乖舛的派帝,42歲時死於肺部纖維化病變。

也就是說,看似健康問題的暴飲暴食,其實是他們面對痛苦的解決之道;醫治肥胖問題,反而挪走她(他)們逃避問題的出口,放棄減肥的人很多都有類似情況。

費利帝後來在醫學年會發表這 286 個病患的臨床研究,遭在場訝異聽眾猛烈攻擊,同業甚至質疑病患說謊,患者應是為貪吃找藉口⋯⋯。但當時一位美國疾管局官員認為,兒虐經歷如果影響如此深遠,有必要針對一般人展開調查,也因此意外促成了橫跨地域與學門的大規模研究。

兒童期負面經驗越多,健康狀況越糟

費利帝開始探索,除了嚴重肥胖,童年的負面經驗在日後是否會帶來其他衝擊?他與疾管局流行病學家安達(Robert Anda)合作,彙整資料後提出 10 種「兒童期不良經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問卷。

18歲以前,你(妳)是否有過以下10種經歷?回答「是」,加 1 分;回答「否」,得 0 分。完整問卷請點選兒童期不良經歷自我評量(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

問卷通過專業審查後,研究團隊在 1995 年到 1997 年間,在費利帝服務的醫院附近地區展開調查,回覆問卷的 1 萬 7337 人當中,多半來自加州聖地牙哥的中產階級社區,男女各半、平均年齡 57 歲;8 成是白人或拉丁裔、1 成黑人與 1 成亞裔;75.2%大專以上學歷,職業與健康情況都在醫療保險受理的正常範圍。(註二)

參與調查的人,在家填寫上述的問卷,告知自己在 18 歲以前,是否曾經歷身體或精神虐待、性侵、失親、家人入監、無人照料、與吸毒或酗酒者同居一室等不良經歷,總計有 10 個問題,回答「是」者得一分,答「否」者不計分。(註三)

1998 年的後續研究,交叉比對了 1 萬 3494 名成年人的 ACEs 得分以及個人健康狀況,所得結果顯示:兒童期不良經驗非常普遍,64%的人至少經歷過其中一種。

1 成受訪者遭遇家庭暴力,2 成受過性侵害,近 3 成有過被肢體暴力的經驗⋯⋯;而且,兒童期經歷的負面經驗越多(ACEs 得分越高),健康狀況越糟糕,罹患身心疾病、上癮問題的比例越高。

初步調查發表後,吸引更多專家投入研究;童年的負面經驗對成年後的健康影響,逐漸清晰。科學數據揭示,經歷 4 種以上 ACEs 的人:

86%有菸癮、肥胖、退縮、憂鬱、蛀牙、或自殺傾向等危害健康的問題;

  • 成年後酗酒、性愛成癮、罹患憂鬱症、或有自殺傾向的機率,(比其他人)高了 4~12 倍;
  • 自我形象低劣、染上性病的比例高了 2~4 倍;
  • 嚴重肥胖的比例高 1.4~1.6 倍;
  • 長期流浪街頭的遊民,逾半數有 4 種以上兒童期的負面經驗;
  • 罹患肺栓塞、肝炎的比例高了 2.5 倍⋯⋯

受虐兒罹患癌症機率高,平均壽命少 19 年

而研究也指出,經歷 7 種以上 ACEs 的人,罹患癌症、狹心症機率更高出一般人 3 倍,平均壽命僅僅 60.6 歲,比其他人短少 19 年以上。

兒童期創傷對健康的影響,最突顯的例子,莫過於美國聯邦女法官布勒克(Judge Mary Elizabeth Bullock)的故事。她曾出書公開童年的不幸遭遇,布勒克長達 10 年遭父親性侵、凌虐、奴役、甚至被迫賣淫,雖然她沒有放棄自己,靠著堅毅與努力取得高學歷與成功事業,但健康上卻災厄不斷,罹患了 4 種癌症、紅斑性狼瘡、以及多發性硬化症。

這些研究讓費利帝意識到,過去看到的肥胖、煙癮、酒癮等健康問題,一般人視為殘害身心的習慣,其實是許多 童年創傷者面對痛苦時的唯一答案,用以麻痺那些羞於啟齒的感覺與回憶,他以抽煙作比喻:

「抽煙的人,並不是想得肺癌、高血壓、心臟病,而是期望能從中立刻獲得好處,而忽略了長期的壞處⋯⋯正因為幾乎有效,所以永遠嫌不夠(It’s hard to get enough of something when it almost works)。」

除了賴以逃避痛苦的不良習慣,嚴重的童年創傷,讓人長期處於沮喪、焦慮狀態,不由自主的想起可怕經歷,精神壓力讓身體分泌化學物質,造成持續性發炎反應,混亂免疫系統的同時,也導致微血管末端纖維化,對組織器官造成無法復原的傷害。

兒虐問題不解決,將造成國家經濟損失

ACEs 的評估量表後來被美國其他州所採納,21 年來已有 121 萬多人接受評估;世界衛生組織(WHO)自 2002 年起,也鼓勵會員國跟進,英國、挪威、菲律賓、加拿大、中國、捷克等國陸續投入相關調查與研究,以因應相關成人健康問題。(註四)

因為,童年創傷若嚴重影響成年期健康,必然衝擊國家生產力,無論是個人健康受損、情緒障礙、社交或經濟困難、醫療成本,都是全社會須共同承擔的代價。

2012 年美國疾管局以當年資料,計算出兒童虐待與照顧不當的經濟成本,估算每一位受虐倖存孩子的終身照護成本,包括醫療、社會救濟、司法或矯正機關的支出、勞動生產力的損失,累計金額約為 21 萬美元(約新台幣 678 萬元),遠高於中風病患、第二型糖尿病的照護支出。

而那些未能存活的孩子,國家估計會損失生產力每個人 125 萬美元(約新台幣 4,066 萬)。可以說,好好保護兒童,也保護了國家的經濟命脈,即時阻止兒虐暴力,也比成年後修補與治療效果更好。

面對創傷:揭露、曝光、消毒

成年人若察覺自己身心失衡,原因可能跟兒童期陰影有關,並不需要獨自承受。成年人的復原,雖比兒童更艱難,但費利帝曾表示,只要願意面對,把痛苦說出來、填寫問卷或透過書寫,都能撫慰心靈。

台灣文心診所院長、權威精神科醫師文榮光也證實,成年人許多身心問題如毒品、藥物濫用、飲食障礙(厭食或暴食症)、病態肥胖、邊緣人格障礙(恐怖情人、分離焦慮),都與兒童期不良經驗高度相關。長期的壓力對於內分泌、免疫系統、甚至基因表現都會有影響,成年人容易生病、壽命會比較短。

如果沒有磨難,孩子如何鍛鍊挫折容忍力?

壓力不見得會造成傷害。

就像是身體負重有助於骨骼、肌肉發育,情緒壓力也能幫助兒童,發展耐性、以及處理問題的技巧與能力,只要不會造成永久傷害,壓力有其正面價值。面對壓力,每個孩子會有的反應不一樣,若兒童能處於體諒與支持的環境中,壓力不必然會導致危害身心的後果。

但是,當兒童壓力來自嚴重、頻繁、持續性的身心虐待、冷漠忽視、照顧者不正常行為或精神疾病、貧窮家庭等困境,孩子又缺乏成人的支持,不良經驗就會持續觸發孩子的壓力反應系統,對健康造成有害影響。(註五)

在各種負面經驗中,性侵害、性虐待的創傷最嚴重,一方面患者最難啟齒,二來若加害者是親屬,受害人會更加矛盾,可能誤認為自己有錯,或是害怕家人被抓去關。即使是主動接受治療,通常需要一段時間,信任醫生才願意講出來,不過一旦能講出來,患者精神上會感覺被洗滌。

古典精神分析認為,讓隱藏在潛意識裡的創傷經驗投現、洗滌,就能發揮療效。對於兒童期不良經驗,在良好醫病關係的基礎上,讓那些痛苦記憶能夠見光、重新解讀,透過討論,處理自責與內心衝突。情感壓力紓解後,就比較能夠放下、解除不必要的罪惡感。

若是有自我傷害的情況,除了心理諮商之外,通常也會輔以藥物、甚至入院治療,一旦情況穩定後,就會強化患者的自我功能,同時鼓勵患者面對、接受,才能放下煩惱與苦悶、過去的經驗。

帶著兒童期創傷成長的身心症、或心理疾病患者,治療後復原良好的案例非常多。文榮光強調,理解力好、性格成熟的人,比較能夠克服障礙;雖然也有人治療十多年,還是無法化解心結,但文榮光說,即便是人格障礙,只要能有好的治療,都能夠避免不幸,「醫病關係良好,就是治療成功的基礎。」

至於,ACEs 評估是否能在台灣推行,文榮光認為,若缺乏足夠信任,這種問卷可能會讓許多人有顧慮、害怕別人知道,寧可隱瞞。

童年經歷形塑我們的個性與價值觀,成年後可能因此樂觀、陰鬱、自信、或自卑。那段記憶如果像揮之不去的惡夢,不斷把人捲進痛苦的情緒深淵,壓力將毒害身體健康與人際關係,或因此讓不幸持續下去。

不幸中的大幸是,如今精神醫學、心理治療與輔導,能夠充分幫助人,無論是兒童或成人。面對痛苦,卸下那些侵蝕自尊與健康的重擔,只要我們願意求助。

註釋:

1. 對於「兒童期不良經驗的終身影響(The Lifelong Effects of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議題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費利帝年初的演說,影片蒐羅許多兒虐倖存者的現身說法。欲進一步涉獵相關介紹、研究探討資料者,可前往以下網站:

2. 費利帝所服務的凱撒(Kaiser Permanente, KP)醫療機構,是美國最大規模的連鎖醫院,KP 集團也提供平價醫療保險服務,保戶必須在集團連鎖醫院求診。KP 集團的 37 家分院、合約診所,服務全美超過 960 萬名病患

費利帝所服務的聖地牙哥分院,每年有數萬人接受常規醫療評估,他便以 KP 保戶為基礎,於 1995 年到 1997 年間,分兩次發出 26,000 份問卷,最終有 17,337 人回覆,並接受長期追蹤。

3. 兒童期不良經驗不止這 10 種,但在加州中產階級社區,這 10 種不良經驗最為普及。

4. 除了成年人的評估,獨立研究機構「兒童趨勢(Child Trend)」引用兒童健康調查(NSCH)資料庫,分析由父母親所填寫的兒童健康資料,2014 年發布全美兒童的 ACEs 評估,顯示 46%的孩子至少有 1 種不良經歷。

ACEs 研究成果,讓兒童創傷的影響獲得更多重視,美國許多州的醫院、學校、社服機構,都開始調整實務工作,以因應受創成人與兒童的需要。

Child Trend 評估的ACEs 只有8項,比成年ACEs問卷少,研究重點在於了解各州不同族群兒童遭遇經濟、失親、暴力、家庭失能問題的盛行率。

5. 資料來源: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The lifelong Effects of Early Childhood Experiences and Lifelong Consequences of Trauma


6.1989 年聯合國通過《兒童權利公約》要求全球各國作出承諾,保護每個兒童免於傷害,有充分機會發展潛能,並為將來生活預做準備。台灣雖非締約國,在兒少團體的努力下,也於 2014 年通過《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並於 2015 年 3 月由台灣大學的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發表我國首份《台灣童權指標》報告,納入我國諸多 18 歲以下人口的處境統計,不過,目前尚無針對成年人所作的 ACEs 影響。

AV 女優:色情業從來沒有傷害我,傷害我的是這個社會的有色眼光

Posted on May 12th, 2016

(以下內容以 Bree Olson 為第一人稱編譯)

我是 Bree Olson,曾是個 AV 女優,自從退休後我始終保持沈默。對那些歧視保持沈默;對那些隔離保持沈默;對那些威脅保持沈默,那些沮喪、羞辱、瞧不起,我都沈默。

在《Real Women Real Stories》的影片中我簡單地說明了我的心路歷程,《Real Women Real Stories》這個計畫是由 Matan Uziel 發起,想透過這個方式說出職業婦女們每天遭遇的難題,由於各種原因,許多女性會像我一樣保持沈默,卻也阻斷她們獲得幫助的機會,希望我的真實故事,能讓其他人也得到為自己發聲的勇氣,因此我選擇不再沈默。

我在 19 歲時第一次接觸到這個行業,那時只是實驗性的嘗試,卻意外的讓我覺得這是個迷人的行業。當時我在普渡大學就讀生物醫學預科(pre-med biology)也有一份全職的電話推銷員工作,我飛到洛杉磯嘗試這個行業後,震驚於賺錢的速度之快,最後我決定輟學,我不認為坦承自己的性慾有什麼錯,也得到了家人和朋友的支持。

從事 AV 女優時,我並沒有住在洛杉磯,而是住在印第安納州,過著一般人無異的美國中西部的生活方式。

25 歲選擇離開這個行業時,我才真正體會到這個社會是如何歧視這份工作。我一直想不去在意,但是媒體的炒作不斷的影響群眾,他們的眼光幾乎殺死了我。

我離開那份為我帶來幾百萬美元收入的工作,試圖得到一些尊重,我努力了許多年,人們卻始終將我視為一個「性犯罪者」,在各種方面看清我、認為我各方面都表現不佳,我不曾感受過活著原來需要強大的心靈,也不曾體會原來人們如此畏懼性行為,並且意識到自己再也不可能回去了,不能成為一名護士或老師,甚至是一個平凡的上班族,都會因為一句「顧客觀感不佳」而解僱我。

AV 演員是沒有版稅的,這是唯一不提供人才版稅的娛樂業,直到現在我還是能看見自己的影片在網路上無所不在,那些留下來卻未曾露面的人仍賺著幾百萬美元的收入,也不對生活造成影響,而我離開後絞盡腦汁想找出自己能夠從事的工作,卻總是被社會排斥,有時甚至只要我一出聲就被認出來,在色情業中越成功的女人,她的餘生就越多苦難。

我最大的遺憾就是離開這個行業,試圖讓全世界喜歡我,這世界不會這麼做,這世界永遠不可能喜歡我,我應該再多待五年,讓我有足夠的財產在年老時無憂的度過餘生。人們都討厭我,但若是他們願意真正認識我,我將會是他們此生認識最棒的人,這真是恥辱,這是每個人的恥辱。


我給年輕女孩的建議是「要小心」,這個職業的影響從來不是在你離職後就停止了,它會一直跟著妳,把妳帶進社會的邊緣,也沒人替妳出聲,人生已經夠難了,不需要如此對待自己,這筆錢不值得你用一生的痛苦交換。

但是色情業從來沒有傷害我,傷害我的是這個社會的有色眼光。


教會生活的目的

Posted on May 1st, 2016

有沒有想過、如果說每一個人與神的關係都是一對一的,那我們為什麼還需要教會?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

我之前講過基督徒信仰在乎的就是生命的造就。而一個沒有任何經歷的生命、我們無法說那是一個經過造就的生命。讓我們設想有個富裕家庭的孩子,因為身體不好、沒有出去參加過學校;家裡給他請了老師在家裡上課。他所能接觸到的人就是家人,僕人和他悶們家雇用的老師;每個人對他都客客氣氣,和顏悅色。他也在家中自己讀聖經,敬拜神。在這樣子完全沒有苦難的環境下所生出來的信仰,是一個沒有經過試鍊的信仰。我相信即使聖靈也能得著他,恐怕也缺乏感動他的契機與環境。


我們不要用家庭破產那種太悲慘的橋段來說事;就說神後來完全醫治了他的身體 ,讓他身體建壯,能走出家門;還感動他奉獻、離開家鄉去宣教。在宣教的過程中、他開始接觸到許多苦難的人群;他自己也吃了不少苦頭,他這才發現生活原來是充滿苦難的。他本來想放棄宣教,但是聖靈的感動讓他留了下來、他也才開始明白人生苦難的價值。如果說他的生命分作前後兩個階段,你們想、那個階段對他的生命造就會大?


教會生活的的重要目的,就是與其他的基督徒相處,連接於基督的身體──教會。我們可以自己讀聖經、買解經參考書來看,或是上網找文章來讀、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明白神的話語;聖靈也無處不與我們同在、敬拜神在哪裡都可以。但是唯有在教會中、才有弟兄姊妹可以彼此的連結,大家可以彼此督促、遵行聖經教導,全心愛神; 對外同心於事工、服事人群,或是彼此服事,並這樣就有了實踐愛人如己的機會。


基督徒相交,早在初代教會就已開始,例如,基督徒在禱告,教導、同擔苦難、合作事工當中,彼此相交, 建立關係。這種在患難中重擔同擔、彼此勸勉和加油打氣,所能建立基督徒的身量、不是在每日太平生活當中可以做到的。這樣環境下所建立的合一、才是真的合一。這體現了、基督徒是彼此相屬、相互依存的。這樣的關係,只有在信徒在有教會生活時才可能實現。甚至在教會中被人冒犯,與人意見不合,讓我們在有遮蓋的情況下,學習如何正確的與人相處,這些都是對我們靈命的增長是很重要的。


在基督裡與其他主內弟兄姐妹相交,這也是我們蒙恩的途徑。以弗所書 4:15~16說:“惟用爱心說誠實话,凡事長進,連于元首基督,全身都靠祂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 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 教會中的信徒靠著基督聯合在一起,按著自己的恩賜和功用,彼此幫助,就能叫基督的身體──教會,漸漸長大。在彼此的愛中,我們就 能得到造就,就能長進。

神的國就是這樣臨到教會之中,我們在地上就能體驗與神的親密團契。教會是天國的預表,也是基督徒的終極目標。
基督徒是和天父和基督耶穌相交的。基督徒彼此相交,也可解釋為間接與神和基督相交。我們只有投身參與在教會,才能與其他基督徒相交,並與他們一起分享屬神的生命。人的愛心,與人相處,和不同環境出身的人配搭,彼此接納和饒恕是只有在團契中才能被造就的。


領人活出上帝的旨意

Posted on April 21st, 2016

你的教會會友一定都被某些因素所驅使,而身為教會的牧者(領袖),應該試圖找出這些因素,才能讓他們在你的帶領下,有更好的操練,進而順服神的旨意,活出有目標導向的人生。

字典上對「驅使」(drive)這個動詞的定義,多半為「引導、控制或指引」。在你會眾中,有些人的生活可能被某些問題、壓力或截止日所驅使,而有些則受痛苦的回憶、揮之不去的恐懼,或某種潛意識所驅使。

各式各樣的環境、價值觀與情感,驅使著人們的生活。而你唯有了解甚麼在驅使他們,才能得著他們。

以下是「驅使」人們的5個常見因素:

罪咎感─有些人終其一生都在逃避、懊悔與羞恥的陰影。受罪咎感影響的人活在記憶裡,他們容許讓過去掌控未來,認為他們所犯下的錯誤比上帝更大,以致常不自覺地以自暴自棄來懲罰自己。當該隱犯罪時,他的罪使得他與上帝的關係決裂。上帝說:「你種地,地不再給你效力;你必流離飄蕩在地上。」(創世記四:12)這句經文生動地刻劃出現今大多數人的光景–流離飄蕩,不知何去何從。

怨恨─傷痛不斷啃蝕他們的心,從未消逝。與其選擇饒恕得釋放,他們情願讓傷痛不斷在腦海中上演。有些人會選擇隱忍、隱藏,有些人則選擇爆發、發洩。這兩種回應既不健康,也毫無幫助。怨恨對你的殺傷力,比你所恨的那人更大。或許那個傷害你的人都早已忘得一乾二淨了,但你卻仍活在他所帶來的痛苦之中,難以自拔。

恐懼─這些恐懼或許來自過去的慘痛經驗、不切實際的期待,或是因在高掌控的家庭中成長,也可能根本就是天生的傾向。不管原因為何,被恐懼驅使的人常會錯失良機,因為他們不敢冒險,寧可維持現狀。

物質主義─為了滿足心中的慾望,只好不斷追求物質,這成為他們生活的目標。這些人誤以為擁有更多,就會更快樂、更受人尊敬、更有安全感。殊不知物質只會帶來短暫的快樂,無法真正滿足人心。因為有一天,一旦到手的東西不再有新鮮感了,就會想再追逐更新、更大、更好的東西。

認同感─來自父母、配偶、孩子、老師、或朋友的期望,掌控了他們的生命。事實上,許多成年人仍不斷在爭取難以取悅的父母的肯定;另外一些則受同儕壓力驅使,瞻前顧後,很在意別人的想法。然而,選擇屈服群眾壓力,最終也一定會迷失在其中。我不知道所有成功的秘訣,但失敗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試圖討好每個人。被旁人左右,無所適從,最後的結局就是錯失上帝對你的生命帶領,因為耶穌曾說:「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馬太福音六:24)

許多因素都會驅使人們走向一樣的死胡同:潛能被埋沒、被壓力吞噬,與一個殘缺未竟的人生。

瞭解這些因素後,能幫助你明白人們行動後面的原因,了解其真正需要。許多人的生命正被錯誤的力量驅使,而身為教會領袖的你,也不一定能倖免。因此,我們應該以憐憫的同理心來看待人們的問題,鼓勵會友們追尋上帝要在他們身上所成就的旨意。

一個牧者所能給人的最大祝福,就是領人活出上帝的旨意, 過一個被上帝引導與掌管的生活。沒有任何事比了解上帝對你生命的目的更為重要的了。世上也沒有任何成功、財富或快樂,能取代上帝對你的呼召。

生命沒有目標,就只是一連串沒有意義的動作、沒有方向的行動,及沒有理由的事件。在聖經中,許多人都曾表達出這種沒有盼望的空虛。

以賽亞抱怨說:「我卻說:我勞碌是徒然,我盡力是虛無虛空,…。」(以賽亞書四十九:4)
約伯說:「我的日子比梭更快,都消耗在無指望之中。」(約伯記七:6)
又說「我厭棄性命,不願永活。你任憑我罷,因我的日子都是虛空。」(約伯記七:16)

人最大的悲哀不是死亡,乃是沒有目標的生命!

如何在生活中聽到神的聲音

Posted on April 21st, 2016

基督徒可以聽到神對他們說話,並在生活中依靠他的帶領,如果他們遵守四個簡單步驟的話,佩里·諾貝爾牧師回答“我如何知道神是否對我說話,或者我是否聽到他的聲音"這個問題時說。

南卡萊羅納州安德森市新春教會主任牧師諾貝爾周日在博文中表示,儘管他是牧師,但“神對我說話的方式和他對你說話的方式相同",並給出了如何在生活中傾聽神的小建議。

通過聖經聽到神的話語是個有效的方式,這是神給我們信息的活生生的例子,諾貝爾寫道。

“他想對我們說話,他想讓我們正確地生活。神的話語就是他的旨意。他給我們聖經,讓我們更好的認識和了解他是誰,他對我們每個人的計劃是什麼,"這位牧師說。


我們基督徒注視聖經中神的話語,就會在少花時間在我們希望神對我們說的事情上,多花時間單單聽神的話語。

諾貝爾稱,“也許我們大多數人感覺聽不到神話語的原因是,我們太忙於說了!求神說一些我們想聽的,而不是集中在他已經說過的,以及如何在生活適用,這是如此誘人。下次你想聽到神的聲音,先打開神的話語。"

我們可以聽到神話語的另一種方式是透過聖靈,聖靈住在我們每個人當中,往往成為我們的良心。

“如果你得救了,神的聖靈就會內住在你裏面——對你說話,幫助你行在神的旨意中,"諾貝爾寫道。

我們可以聽到神話語的第三個方式是透過基督里的弟兄姐妹,神建立我們成為互相幫助的大家庭。

“神會在我們生活中,使用基督徒對我們的心說出他的真理。很多時候,他這樣做,而他們竟然還不知道!"諾貝爾寫道。“如果你和朋友聊天,他們說了一些符合聖經的話,直接說出針對你所在情況的話,或者你一直為之掙扎的事,那就是神的聲音。你會透過朋友聽到他對你說話。"

最後,基督徒可以透過教會聽到神的聲音。有幾次,他們會在主日禮拜上聽到神直接對他們說話。

“神使用教會對我們——他的孩子說話。教會存在並發展了2000多年,因為神使用教會對他百姓的潛質說話,他們願意對他說‘是的’!"諾貝爾說。

這位大有影響里的福音派領袖在博文最後鼓勵所有基督徒允許神今天通過這些說話,因為“神比任何人都更相信你的潛質,你明白了怎樣聽到神的聲音,要對他說‘是的’!"



這七件事情別做在孩子身上

Posted on April 16th, 2016

1. 請儘量不要當他的面和你的伴侶吵鬧
請千萬不要問他,如果我跟爸爸(媽媽)離婚了,你想跟誰過?對他來說,最大的安全,就是家庭的和諧,父母的恩愛,輕鬆溫馨的家庭氛圍才是陽光品質形成的樂土。
安全感:經營家中愛的氛圍

2. 請不要對他動輒大聲斥責

不要不假思索地就去打罵孩子,他雖然年紀小,但是他有感覺和感情,他不是木偶。不要讓他在夢裡都充滿了恐懼和憂愁。
安全感:大聲的斥責帶下的是恐懼

3. 請不要把自身辛苦和委屈發洩在孩子身上
寬鬆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才更容易懂得感恩,他的天真給你帶來的快樂,會撫平你作為成人的辛酸。
安全感:孩子不是父母情緒的垃圾桶,注意情緒上的傷害。父母親要帶頭示範如何疏理自己的情緒,更要幫助孩子疏導情緒

4. 請不要挖苦諷刺自己的孩子
儘管他有自己的缺點,他自己也不願意這樣,請不要讓他稚嫩的心背上沉重的壓力。請讓他懂得愛和寬容是無價的寶貝。你對別人的言行,他會不自覺的模仿。不要讓他小小的心裡裝滿了敵意和反抗。
安全感來自於:尊榮的天國文化,經歷愛、接納與寬容

5. 請不要在別人面前故意強調他的不足
請相信古訓「人前教子」恰恰是錯誤的,他也有深深的自尊,即使全世界都拋棄了他,至少你的肯定就是他最溫暖的陽光。
安全感來自於:尊榮的天國文化,維護孩子的志氣

6. 請不要限制了孩子溝通的慾望

讓孩子學會和別人溝通來快樂成長,不要讓他封閉了自己,躲在自卑和自閉的矮牆邊默默流淚。請不要讓他習慣孤獨。請讓他學會與人相處是一件多麼輕鬆的事情。
安全感:注意棄絕,維持心與心的連結,隨時願意傾聽與溝通

7. 請不要在孩子得意時打擊他的創造
儘管有時這種「得意的創造」給成人帶來了麻煩,不要讓他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無所適從,請讓他感到自己的力量,給他一個正確的展示能力的方向。
安全感:來自於父母親的尊榮與肯定




3件請你要做好的事

1. 請愛惜自己的身體

給孩子做一個保護自己完善自己的榜樣,要讓他知道只有好身體才會有幸福的生活。如果你不幸生病,一定不要讓孩子感到缺少了安全,至少你的態度要樂觀,要讓他知道樂觀的人生態度可以抵消疾病和痛苦帶給生命的創傷。

2. 請讓孩子學著擁有健康的靈魂(心)
除了讓孩子知道要有健康的體魄以外,還要擁有健康的靈魂。請交給孩子積極調節自己的方法,請不要讓他小小年紀就皺著眉頭品嚐沉默和憂傷。

3. 請學會欣賞孩子
請學會給孩子最大的疼愛——靈魂平等地與孩子對話。不要讓他覺得你是獄警,他是囚犯,請讓他覺得父母首先是他最信任的朋友。

給承受壓力的基督徒,關於平安的經文

Posted on March 28th, 2016


不管是一天的辛苦勞作、家庭遭遇困境、健康問題、頭痛、抑鬱,還是人際關係給你帶來壓力,聖經總能鼓勵我們。

神的話語能夠鼓勵我們,在失望中給我們希望。因為無論何時你“感受到這個世界的重擔",你都可以把這個重擔交託給眷顧你的神,他的肩膀足以背負你的重擔。


下面的經文會讓你找到你渴望擁有的平安:
1:耶和華必在你前面行,他必與你同在,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申命記31章8節)。

2:我將耶和華常擺在我面前。因他在我右邊,我便不至搖動。因此我的心歡喜,我的靈快樂。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詩篇16:8)。

3:我懼怕的時候要倚靠你。 我倚靠神。我要讚美他的話;我倚靠神,必不懼怕。血氣之輩能把我怎麼樣呢?(詩篇56:3-4)

4: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裏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16:33)。

5: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翰福音14:27)。

6:你是我藏身之處,你必保佑我脫離苦難,以得救的樂歌,四面環繞我。我要教導你,指示你當行的路;我要定睛在你身上勸戒你。(詩篇32:7-8)

7: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着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里,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立比書4:6-7)

8:耶和華的使者,在敬畏他的人四圍安營,搭救他們。(詩篇34:7)
9:體貼肉體的就是死;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羅馬書8:6)。


情侶間無法逃避的三大矛盾,你們用了哪種應對策略?

Posted on March 21st, 2016

有人說,一段愛情關係當中最大的矛盾點就在於人一方面想要親密,但是另一方面又想要有自己的空間,這確實是關係當中,常常困擾人們的議題。

根據心理學家 Baxter 的研究,在愛情關係當中,人們都會面臨的三大矛盾:自主與連結的矛盾(autonomy-connection)、開放與封閉的矛盾(openness-closedness),以及可預測性與新奇性(predictability-novelty),這三個矛盾大約佔了所有感情問題的四分之三[1];而在這三個矛盾當中,自主與連結性可能是最重要的矛盾[2][3]。

矛盾一:要自主,還是要和你在一起

圖/pixabay

自主與連結是關係當中必然存在的一個矛盾,因為一段關係的建立,必然是關係雙方都拋棄了一部分的自主性,我決定放棄一些和朋友相聚的時間來和你約會,妳決定放棄一些和好姊妹逛街的時間來和我聊天,否則一段關係是不可能建立的。然而,雙方有了過多的連結也將摧毀一段關係,因為這將使雙方都喪失了個人主體性(individual identity)[4],兩個人不論到哪裡都要黏在一起,一方可能連自己去書局看書的時間都沒有了,另一方可能久久都沒時間和朋友碰面了,甚至到了連上廁所都要黏在一起,好像兩個人其實是存在同一個身體裡面似的,這樣一來雙方的自我意識似乎都不存在了。但是過多的自主性也將摧毀個人的主體性[5],因為我們的主體性是從和他人連結當中建立起來的,我是一個樂觀的人、我是一個好強的人,這些性格的描述都是從人與人互動當中建立起來的,如果今天一個人生活在無人島上面,那麼這個人的個性等等,其實和不存在是沒兩樣的,因為他沒有一個比較的標準,他有什麼個性似乎就沒那麼重要了。

矛盾二:這些話真的不能跟情人說嗎?

whisper-408482_640

Baxter認為,除了最主要自主與連結矛盾之外,而第二重要的則是開放與封閉矛盾以及新奇與可預測矛盾[6]。所謂的開放與封閉指的是,今天我有一個秘密,我到底該不該讓對方知道呢?我們都知道,關係當中總會有一些不能跟情人說的話,例如我今天要和一個異性朋友出去,講了對方可能吃醋,不說又好像隱瞞著對方不太好。或是假使我過去曾經去過夜店,我不知道我的伴侶能不能接受我有過這樣的行為,但是不說又感覺心裡不太舒坦,那麼這些議題就會造成開放與封閉的矛盾。關係當中同時需要有一些開放性與一些封閉性,因為關係當中開放的接露是親密的必要條件,但是資訊的開放也可能會使我、對方以及這段關係變得脆弱,因此有時候選擇不說也是重要的[7]。

矛盾三:有些規律但偶爾來點驚喜

ronald-van-der-meulen-1232510_640

而新奇與可預測矛盾指的則是,關係當中需要一些可預測性,但同時也需要一些驚喜[8]。我們會期望伴侶是可以預測的,我要聯絡他的時候能夠找得到他在哪裡,我對於他的生活習慣有一定的了解與熟悉,他不會今天是一個害羞內向文藝青年,明天突然變成一個在山上壓車的飆仔,這樣子也太跳痛了吧!但是關係裡面也需要一些驚喜,不然每次約會都窩在家裡看電影也挺無趣的,突然一起規劃了一趟小旅行,或是生日的時候把自己包裝成禮物送給女朋友,這些都是很浪漫的小驚喜。而Baxter也引用了學習理論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來說明驚喜的重要性,當一段關係模式相處模式太過平凡,平凡到我都知道你下一秒要幹嘛,下一個周末又是兩個人在公園散散步,你回家之後總是打開電視看著連續劇大笑,中午吃飯的時候又要吃巷口的那一家牛肉麵──感情生活如果總是如此的平凡,那麼我們的情感也會變得越來越平淡而終至麻木[9]。所以Baxter就是告訴我們,感情當中除了要有一些規律之外,偶爾還是要來一些小驚喜啦。

應對策略大不同

那麼,伴侶們到底運用了哪些方式來解決關係中的這三大矛盾呢?

Baxter依照過去研究,整理了六種伴侶常見的應對方式[6]:

應對一:選擇(selection)

選擇,顧名思義就是選擇矛盾兩極當中的一極,關係雙方察覺到矛盾兩極的存在,並選擇其中一個極端,完全放棄另一個極端。例如伴侶使用選擇策略來面對開放與封閉矛盾時,他們選擇了開放的這一極,就是任何秘密都告訴對方,無論是什麼樣的秘密都無所謂,反正就是通通都說出來就對了,我昨天上了幾次廁所阿,你昨天看了幾部謎片阿,雙方對彼此的事情可以說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這樣的策略就是選擇。

應對二:循環擺盪(cyclic alternation)

循環擺盪指的是,關係雙方了解矛盾的存在,並輪流選擇不同的極端。例如我就曾聽過樊雪春老師提過的一對伴侶個案,就運用了循環擺盪解決了他們的連結與自主矛盾:關係其中一方喜歡自由,另一方喜歡黏在一起,於是他們商量好,單數周一周見面四次,雙數周一周見面兩次,時而選擇連結的一端,時而選擇自主的一端,如此一來雙方的需求就都能夠被滿足了。或是運用循環擺盪來解決新奇與可預測矛盾:雙方商量好在節日慶祝時會準備小驚喜,但是平常就過平淡的生活,如此一來就能夠同時具有新奇的部分,也有可預測的部分了。

應對三:區隔(segmentation)

區隔,顧名思義就是按照事情進行區隔。例如男生對於運動很有興趣,女生則對藝術很有興趣,然後雙方都很喜歡旅遊,那麼他們就可以利用區隔這個方式來解決自主與連結矛盾:就運動和藝術這兩件事情,雙方就採取自主的方式來面對,男生和他的好哥兒們一起去運動、看比賽,女生則和她的好姊妹們一起學畫畫、看畫展;然後在旅遊這件事情上,雙方就可以採取連結的立場,一起規劃行程一起出去玩。

應對四:適度(moderation)

適度指的是在兩極之間尋找妥協點,並不特別偏向任何一極。例如運用適度的方式來解決自主與連結的矛盾,雙方討論好一天講半個小時電話,其他時間不一定要聯絡,但是一定要講半小時電話,然後那半個小時要專注的聊天,不能同時做其他事情,就是在自主與連結當中找到一個妥協點的方式。

應對五:曖昧、模糊(disqualification)

透過比較曖昧、暗示性的方式來滿足兩極的需求。例如面對開放與封閉矛盾時,雙方就可能採取模糊策略,對於雙方的秘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你要和其他異性互動是你的事情,我不禁止你,但是你也不要在我面前說其他異性的好,不然老娘就跟你翻臉。情侶們不特別說明白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而是雙方心裡有一個底線,不直接講明,但也不是讓彼此為所欲為。透過這種方式,關係雙方能夠同時滿足開放和封閉的部分,對彼此的事情有所了解,但也都保有一定的私人空間。

應對六:重新框架(reframing)

重新框架,顧名思義就是把原本的看法用新的角度去詮釋。透過重新框架的方式,伴侶們不再把原本矛盾的兩極看做是對立的,反而認為這是必然存在的、可以共存的。例如,面對自主與連結的這個矛盾時,我們就可以用「即使是各自做自己的事情時,內心還是想著彼此、在意彼此的」這樣的觀點來看待自主的時候,就不會認為自主和連結是對立的了。

面對不同矛盾 應對策略大不同

那麼,這三個矛盾到底佔了關係當中的多少比例呢?根據 Baxter 的研究,自主與連結矛盾佔了整個關係發展歷程大約 79% 的比例,開放與封閉矛盾佔了 72%,可預測性與新奇性佔了 69%。在感情的初期,開放與封閉性是最常困擾伴侶的議題,自主與連結的矛盾以及新奇與可預測的矛盾,則在隨後的感情階段當中逐漸增加;而開放與封閉矛盾是短期關係當中最主要的議題,隨著關係時間的拉長而逐漸減少[1]。

而伴侶們面對不同的矛盾,使用的策略又有何不同呢?畢竟不可能每一個策略都適用在每一個矛盾上面,當你使用區隔(segmentation)來面對自主與連結的矛盾時,就必須要經過雙方的討論才可行,因為雙方必須要經過討論,才能劃分清楚哪些是屬於各自做的事情,哪些是屬於一起做的事情;但是當雙方採取區隔(segmentation)來面對開放與封閉矛盾時,就比較不需要經過雙方的溝通,因為關係中的一方可以自由決定自己要分享哪些事情,如果他沒有主動分享,對方也不會知道,因此在開放與封閉議題上,關係雙方就比較不需要經過溝通,分享方可以自由決定要分享多少。

圖/flickr@Ed Yourdon

圖/flickr@Ed Yourdon

那麼,人們最常使用什麼策略應付呢?

根據Baxter的研究[1],伴侶們最常用來應付自主與連結矛盾的策略是循環擺盪(cyclic alternation)和區隔(segmentation),也就是隨著不同時間,時而黏在一起比較多,時而獨立自主比較多;或是依照不同主題,我們一起打球,但是讀書的時候就各自在家讀。第二常見的策略則是選擇(selection),要嘛就我們都黏在一起,什麼事情都黏死死的,要嘛就乾脆不要這段關係了,我們各走各的路,分道揚鑣。

在面對開放與封閉矛盾時,區隔(segmentation)是最常見的做法,將主題區分成可揭露的話題與禁忌話題(taboo topic),哪些事情是可以聊的?哪些事情是不該碰的?例如「當前的關係狀態」、「和其他人的互動關係等」,就常常被列為關係中的禁忌話題[10](延伸閱讀:為什麼不告訴我?愛情裡的禁忌、欺瞞與逃避)。而第二常見的做法則是適度(moderation,伴侶們各自決定適度的、初淺的揭露,並自己決定要揭露的量有多少)與選擇(selection,大多採取選擇的人會選擇什麼事情都告訴對方,較少人採取什麼都不說)。

對於新奇與可預測矛盾,最常見的方式則是區隔(segmentation),接著是循環擺盪(cyclic alternation)以及選擇(selection)。區隔的做法是,將主題區隔成「關係狀態」與「互動方式」兩大主題,伴侶們希望在關係狀態這一點上面是可以預測的,不會像是《我的失憶女友》電影當中一般,今天是我的女友,明天起床就變陌生人;互動方式上則可以有一些新奇存在,可能今天晚上你突然打電話要約你女友去夜衝,讓平淡的生活多一些新鮮感等等。

50-first-dates--i1188-1200x630

循環擺盪的部分,由於 Baxter 的研究對象是大學生,因此採用這個模式是因為學校行事曆影響所致,在要上課的日子裡,可預測性是很大的,例如你每個禮拜三早上要上社會心理學,我每個禮拜六早上要跟球隊練球,每個禮拜四下午是我們的空堂時間可以一起約會等等,行事曆都排得好好的,自然沒有什麼新奇;但是到了寒暑假期間,彼此就能夠規劃想要的行程,自然就多了許多新鮮感。選擇策略則包含了提高可預測性與提高新奇性兩種,端看當時關係的狀態,例如在關係初期,雙方就選擇提高可預測性這樣的方式,彼此時常主動討論關係的狀態,今天晚上要吃什麼阿,明天要去哪裡玩啊,都規劃的好好的;但是在關係後期,很多事情都變得很平凡時,伴侶就以提高新奇性作為目標,什麼事情都要來點驚喜,每天都挑不一樣的餐廳用餐等等。讀者或許會覺得,這裡的選擇和循環擺盪似乎有些類似,但是循環擺盪指得是有固定的變化週期,而這裡的選擇則是就不同關係階段而言來做不同的選擇。除此之外,Baxter 也提到說,其實要區分伴侶使用了哪些策略本來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所以有時候並不是那麼容易做一個明確的區分[6],我會寫這一篇文章,主要是希望整理過去研究的資料,幫助讀者更了解愛情關係當中會碰到的主要問題類型,以及提供一些可能的策略來處理感情之間的議題。

那麼,不同伴侶在選擇策略來因應關係中的矛盾時,是否有不同的偏好呢?根據 Baxter 的研究[1],在面對自主與連結矛盾時,無論是關係長度長或是短的關係,通常一開始優先採用的都是適度(moderation)與曖昧模糊(disqualification),儘管這兩個策略並不是應付自主與連結矛盾時最常被使用的策略[前面提到,伴侶們面對自主與連結矛盾時,使用頻率最高的是循環擺盪(cyclic alternation)和區隔(segmentation)],而伴侶們最後使用的策略則是重新框架(reframing),也許是因為在關係初期,伴侶們還不太知道怎麼面對自主與連結這個關係當中最大的矛盾,所以都採取比較中立和比較曖昧的方式面對吧,等到關係比較穩固之後,才開始規劃其他應對方式,將事情區分成可以一起做的和各自獨立做的,將生活中的時間安排成約會的時段和獨立的時段。而到了更後期,伴侶們開始意識的矛盾是必然存在的,也就漸漸地不再將他們視為對立的兩極了。同樣的,伴侶們面對開放與封閉矛盾以及新奇與可預測矛盾時,也採用了類似的方式,適度(moderation)是最早被使用的策略,重新框架(reframing)則是最晚使用的策略。

使用哪種應對方式的情侶,關係滿意度最高?

除了上述提到的內容之外,Baxter 也針對關係滿意度做了一些研究[1],他發現,原來原來關係的長短和關係滿意度高不高是無關的,也就是一段關係並不會因為經營比較久,就來得比較幸福;除此之外,關係滿意度也和三個矛盾項目在關係中的各個階段被提到的比例無關,也就是說,不管關係好不好的伴侶,都會經驗到這三個關係矛盾啦,不代表關係好的伴侶就不會遇到爭執的議題,只是他們比較會解決而已。

two-631357_640

那麼哪些方式比較有助於解決問題呢?面對自主與連結矛盾,使用重新框架(reframing)的伴侶,通常也是對關係比較滿意的伴侶,使用選擇(selection)的伴侶,則通常是關係不好的伴侶。這一個研究結果挑戰了人們平常的刻板印象,原來時時刻刻黏在一起,為了關係放棄自主性的伴侶,常常也是那群對關係不滿意的伴侶。除此之外,面對關係中的開放與封閉連結時,使用曖昧模糊(disqualification)來解決問題的人,通常也是關係比較不好的那群人,這也告訴了我們,雖然相關不等於因果,但是在面對關係中的秘密,如果總是不願意正面溝通,總是用曖昧模糊的方式來相處,可能不會是一個好方法。最後,面對新奇與可預測性矛盾時,使用區隔(segmentation)和重新框架(reframing)的伴侶,也都是關係比較好的那群伴侶,也許就如同前面提到的,伴侶們會希望關係本身是具有可預測性的,但對於關係的互動則可以有些新奇性;而使用選擇(selection)來面對這個矛盾的伴侶,則通常是關係比較不好的伴侶。由這邊的整理也可以發現,最常被伴侶使用的策略,不必然就能讓關係變得比較滿意,只有在應付新奇與可預測性時,區隔(segmentation)這個手段同時是常常被使用的手段與關係滿意度高的手段。

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使用重新框架(reframing)這個手段的人,也是在面對自主與連結、新奇與可預測性矛盾時關係滿意度較高的那群人,但是重新框架卻不是一個常常被使用的策略,Baxter 認為,也許是因為重新框架總是在關係後期才被伴侶使用,但是許多伴侶的關係還沒能走到那麼久就分手了。這也告訴我們,如果能夠換個角度看事情,也許將有助於我們化解關係中的矛盾,何必把關係看得那麼死呢?有些人習慣和伴侶黏在一起,不喜歡伴侶和其他異性出門玩,或是不喜歡伴侶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什麼事情都要跟伴侶一起做;但是研究告訴我們,這樣維持關係的人反而是關係滿意度低的那群人,如果把讓另一半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當作是關係當中必然存在的一部分,把自主與連結的矛盾消解掉,或許是讓關係變得更快樂的一種方式喔。

矛盾與應對手段解析

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