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次要代替主要
- 以衝突分散焦點
- 以專心誘發分心
Posted on November 10th, 2016
Posted on November 4th, 2016
Posted on November 3rd, 2016
組長是一個小組的靈魂人物,就像導遊一樣,若小組長不知方向在何處,如何能帶領小組往前行呢﹖所以,小組長要向神禱告求異象。神給每個小組的異象都不同,有些小組的方向在傳福音,有些小組在於牧養,有些是先堅固小組的組員…,神會按照每個小組不同的狀況而賜下異象。當小組長有尋求異象的心時,神必會把屬於自己小組的異象顯明。
以教會的異象做為根基
當得著神所賜屬於小組的異象時,一定要以教會的異象為根基,因為神不會賜一個與教會背道而馳的異象。小組需要教會的遮蓋,而各小組就像教會當中的一步小棋,都是一起走向神給教會的異象並共同完成的,所以當小組得到異象時必需檢視是否以教會異象為根基,或是與牧者﹑區長充份地溝通禱告後,再決定是否真為小組的異象。
不斷在小組中傳遞
當我們帶著確信為異象來禱告之時,我們也要不斷在小組中分享﹑傳遞,讓小組的異象,不是只屬於小組長,而是所有組員共同的異象。我們可以藉由小組信息及彼此的代禱來傳遞,讓小組的組員能一起為神所賜予小組的異象而努力及禱告。
使異象為實際的行動
若只是憑口說異象,但卻沒有實際的行動,則一切都是空談,所以應與組員或區長﹑牧師,一同討論該如何一步步地達成異象。很多時候,基督徒常說要順著聖靈的感動來行事,所以常認為訂計劃是不屬靈的,但其實卻不然,我們應把我們的異象,化成能一步步達成的實際計劃,我們可以思考,在新的一年中,我們的大目標是什麼﹖而要完成這個大目標,我們近期﹑中期﹑長期,分別要做些什麼﹖需要如何來分工﹖有哪些部份要調整或改變的﹖當做好這樣的事前規劃,就能讓計劃按步就班地達成了。
專注在一個目標當中
有時,有些小組一會兒想積極的傳福音,一會兒有認為小組要對內造就,有時又想要加強小組的敬拜或話語的造就,沒錯,這些都是在小組中很重要的事項,但我們在努力朝向目標前進之時,若有許多的方向,不但目標不易達成,且會讓組員不知所措,所以,當我們確立一個異象之時,我們就專注在某一個方向目標上全力以赴,讓我們如此一來,能從始到末都能鎖定目標。
時時檢視目標進度
剛開始小組一訂定目標時,小組長及組員們都會十分興奮,但久而久之,可能幾個月後,大家就會對我們的異象淡忘了,到了年底才回頭一看什麼也沒達成,那是因為忘了時時檢視目標的達成進度而造成的,所以小組長即是一個帶領者,這時就要做到帶領組員常常檢視目標的進度達成,看哪些部份已漸漸達成﹖哪些方法是不是要做些修正﹖是不是現在走在異象當中﹖還是有些偏離方向了﹖當我們有做檢視的工作,不但能讓目標更實際化,也能使組員的熱心不減。
禱告及等候讓異象成就
當我們訂好目標後,我們就按步就班照著計劃來完成,接下來就要以禱告來托住我們的異象,讓神自己在我們小組中動工,並以耐心等候神做工的心,來期待神在小組中做新事。要完成神所賜的異象,計劃和禱告是並進的,缺一不可,當神的時候到了,我們必要看到神的工作。這個主題,或許是我們以前不太去重視的,但確實異象能帶領小組的前進及組員的動力,希望能藉由這個主題,讓每個小組更加有使命及方向,使小組真正成為一個對內彼此造就,對外傳福音領人歸主的小組。
Posted on October 14th, 2016
這個問題,我是在十分鐘後,才得到答案。因為在接下來的十分鐘內,小路的眼淚沒有停止。即使是停下來擦拭眼淚時,心思細膩的他,頻頻向我道歉,彷彿擔心自己在速食店裡的失態會嚇到了我。其實小路不必擔心,我反而心疼他壓抑長久的痛苦與疑惑,如今因為在公共場所,不能放聲大哭。當我越了解他的痛苦與疑惑,就越心疼家庭破碎的經驗及扭曲的詮釋,竟深深地烙印他纖細而敏感的記憶裡。
令人印象深刻的細膩男孩
慕道友小路,因為同學的介紹,來到教會大專團契舉辦的暑期營會。
三天的營會,我擔任小路的輔導。期間,我常常找他聊天,東南西北地聊,發表各自的看法。包括台灣教育,英國脫歐對經濟的影響,聊地球環保。這些話題,恐怕連很多在教會長大,在街頭抗議的大專生,還無法有自己的看法。然而,小路卻條理分明,清清楚楚向我分析,即使與我有不同的意見,小路也溫和地回應我。
因此,越和小路聊天,我就越欣賞這大男生個性的成熟與心思的細膩。當我進一步詢問小路,他的家人是否反對他接觸基督教時,小路告訴我一個令我驚訝的消息。
父母在小路國一時選擇離異,且各自組了新的家庭。父親沒有選擇小路,卻帶著當時念小學的弟弟離開這個家庭,父親的角色從此在小路的成長過程中缺席。也許失敗的婚姻經驗太折磨,小路的母親從國一開始,便將他托寄在外公家,而自己遁入修行之路。
外公過世 再也無家可回
三年前,當外公過世,小路再沒有回到外公家。每個月,雖然父親會固定郵匯一萬元生活費給他,但是六年來,小路卻從未收過一次來自父親或母親的問候與電話,更別說可以與家人在過年過節時相聚。
即使已經是可以獨立生活的年齡,逢年過節,當所有同學都有家可回時,小路只能待在宿舍,就是這一點,引爆了大男生的眼淚。父母親雖然都健在,但我看得出小路壓抑著不去與他們連絡,甚至壓抑著不去告訴他們,自己對回家的渴望。
討論時事議題時頭腦冷靜的他,不但在我的面前流下男兒淚;停止哭泣後,小路是這麼詮釋父母的決定,「是我的錯,因為我,父母感情變差了;因為我,弟弟成為脾氣暴戾的孩子。」
相較小路的家庭,我的成長環境顯得單純。家人間的感情和諧,彼此支持。父母不算完美,但也總是愛家人,關心、守護這個家庭。聽完小路的故事,我恍然大悟自己過去是如何不珍惜這樣的福氣。
內心渴望得著不變的承諾
另一方面,身為輔導的我也有些慌了。在知道小路的處境後,突然,我不知道應該如何關心小路。我問自己,上帝真的可以挽回破碎的家庭嗎?上帝真的能讓小路的家人重新回到他身邊嗎?
我硬著頭皮問小路,父母的離棄,種種的負面成長經驗,是否形塑他對天父上帝的認識?小路對我說,他走得很辛苦,也因此心中渴望相信這世界有個永恆不變的應許與承諾,而這個承諾甚至是他親身的父母無法給的。
暑假過後,小路決志了。他告訴我,即使決志後,一切都沒有改變。父母沒有和他連繫,中秋節、過年期間,當所有的同學都陸續回家後,他還是得繼續留在自己的宿舍吃泡麵。
對小路而言,一切彷彿沒有改變。那他為什還要相信主呢?
啟示錄廿一章5節說:「坐寶座的說:『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
剛決志的小路,教會了我一件高舉成功神學的人永遠無法教我的真理:不是所有的人因為一切的問題都解決了,才相信主。小路更向我展現了,「更新」是可以發生在今世每個決定跟隨祂的人生命中。
我不知道,過年在宿舍吃著泡麵的日子還會在小路的生命持續多久,那從不是件值得令人羨慕的經驗。但是,芥菜種般的信心也在決志後的小路心裡,那時而細膩,時而理性的心田裡撒下。小路不是因為事情有了進展,命運有了轉機才相信主,而是單單知道他渴慕的永恆應許非世間人、事可以承諾。
Posted on October 1st, 2016
為女兒收拾她要住校的物品時,突然鼻頭一酸,有點感傷了起來;這一天終於來了!我早就知道這天會來,想起女兒胖嘟嘟的小時候,我餵她喝奶、幫她包尿布……,那時的小臉、小手、小腳如今已是女人的臉、女人的手、女人的腳了。我反省著在教養她的十八年來,自己究竟有沒有盡好「照管上帝產業」的職責?
教養女兒18載的反省
我的幾個大學同學與同齡友人的臉書,都不約而同貼上送孩子去讀大學的照片。這一天,我跟丈夫也匆匆地開車,載運女兒的電動腳踏車、棉被、枕頭、床墊、衣物等各樣生活用品,穿越中央山脈、駛向台灣東部。來到女兒宿舍後,我們並沒有拍任何一張照片,跟女兒揮了揮手,就匆匆離開。以往來到這台灣聞名的溫泉區,絕不會放過通體舒暢的泡湯享受,但這趟我們夫妻兩人完全沒這等興致,隔天上午就駛回台灣西部。
原本,我以為女兒會多留在家裡一年。因為她的學測成績是屬於完全不知道怎樣申請個人推甄的景況,便要她準備指考,對眼前的成績,我們並沒多說甚麼。
女兒高一就開始交男朋友,我們屢勸不聽,那時她每天清晨六點就出門約會,每堂下課都跟男友黏在一起,放學後掛在Line上甜甜蜜蜜。學測放榜那時我們預判,女兒七月指考成績想必跟學測一樣;沒想到,她被男友甩了,從前規勸她的話,在這個時候通通都聽進去了。浪子回頭,倚靠上帝、安靜讀書,她常一邊讀書一邊跟我訴說她讀不完,我也覺得重考的可能性很大。因為時間真的緊迫不夠用,簡直就是一場「不可能任務」!
當時能做的,就是甚麼都不要多想、不要管,盡力然後全部交託給上帝;最後,上帝竟讓她考上了超過她所求的國立大學。
母親內心最深的恐懼
十八年前,我跟隨一些在職場上傑出的女性「選擇在家」,很認真地經營夫妻和上下三代親子關係。我跟女兒、兒子有很多甜蜜的互動,他們每天回到家,對我有說不完的話。然而,當我成為全職媽媽時,才發現自己過去對於教育懷抱著很多不切實際的期待──教育的確是可以改善很多事情,但卻無法解決罪惡的問題。
每當夜闌人靜時,我多次在家中樓下的中庭徘徊漫步,為著兒女裏頭不完全的生命問題,或困惑、或煩惱,默想自省著「我們這一家究竟是失敗?還是成功?」
劉幸枝老師所著《我們這一家》當中,整理了30個聖經中的家庭故事。她寫著以利兩個兒子從小到大都跟著父親在會幕服事,長大後也成為祭司,但他們不認識上帝。撒母耳集士師、先知、祭司三重職分於一身,是把以色列全體會眾帶向耶和華上帝的屬靈巨人,但也重蹈其師尊以利的覆轍。撒母耳的兒子不行他的道,貪圖不義之財,收受賄賂,屈枉正直。道出我最深的恐懼,我們這一家會是「以利這一家」、「撒母耳這一家」嗎?
我們家每週都舉行家庭禮拜,我們家不看電視、每天一起共進晚餐,我們輕鬆自在的分享交流生活中對信仰的領受……;多年累積下來,孩子們的聖經、信仰知識並不比他人少,但我卻無法給他們一顆打從心底愛上帝、敬畏上帝的心啊!
期許箭袋的箭產生影響力
回想當初生小孩的初衷,因為我們自詡是上帝國度的勇士,期待我們的孩子就像勇士手中的箭,日後能成為同工,一同為神國努力,相信孩子會比我們奔走得更遠,就像箭射出去,要產生影響力;我們深信可以如同亞伯拉罕一家,因為上帝揀選他們,世人就因他這一家蒙福,上帝並藉著這一家賜福給萬民(創世記十二章2-3節)。
這些美好動人的畫面與理想,激勵著我在教養兒女的路上前進!但是其中的過程卻出乎意料,有各樣的罪惡糾纏交織於其中。我突然明白,這些不正是真實的信仰經歷嗎?
創世記中記載的亞伯拉罕這一家,最初的實際情況就是「人因他這一家得禍」,這一家把咒詛帶給萬民:埃及法老、非利士王都因亞伯拉罕的妻子撒拉遭禍;後來,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和妻子利百家也使非利士王遭禍,到了亞伯拉罕的孫子雅各,他的眾子更屠殺洗劫示劍全城。
從聖經中記載亞伯拉罕這一家,再回想到女兒的事情,也讓我經歷了如同約伯的遭遇。女兒熱戀的頭兩個月,我每週都會接到來自不同人的警告:導師、教官、教會牧者、輔導、鄰居……;那時的我成日擔憂,有如驚弓之鳥。恐怕女兒談戀愛會談昏頭,做出得罪上帝的事,或嚴厲責備、或溫柔規勸,不是只有我們父母,上述那些人都盡了各樣的力,卻喚不回她的心。我只有流淚禱告,深刻地體會到為何約伯常常打發人去叫他的孩子們自潔,甚至清早起來幫孩子獻祭:「恐怕我兒子犯了罪,心中棄掉神。」
神同在是最大保障的應許
一些友人,好心想要幫忙找出原因,「爸爸跟女兒關係好嗎?」、「你有教導孩子婚姻交友的觀念嗎?」「你們是否給孩子太多壓力?」「你是否太忙碌疏忽女兒的需要?」一句句追究父母的罪,尋察父母的過失,更加添我們的痛苦與內傷。
「你們實在沒看過:親子關係好、從小有聖經的婚姻交友觀念、媽媽不是上班族、小孩晚上十點半就要上床睡覺的條件下,青少年還是想要談戀愛啊!」這句我心裡的OS,每每溢到嘴邊,就又咬牙吞回去。
約伯記已事先替我注射過預防針,知道這些追根究柢是出於關心。畢竟,毫無關係的陌生人才會認為這是無關緊要的事啊!
劉幸枝老師在〈約伯這一家〉裡寫到:「善行並不見得可以為我們贏得平安,或因此就帶給我們人生的保障。如果我們想藉由行為換取幸福美滿,我們可能會陷入失望,因為生命不一定用均等的價值來回報我們。我們生命中唯一可以確定的,不是我們的所行可以換取甚麼,而是耶穌基督已經賜給我們同在的應許。」爸爸媽媽能做的都做了,有時也不一定可以為孩子贏得幸福美滿,所以,人們才需要耶穌啊!如果教育行為能提供一切答案,那耶穌就不用上十字架了。
Posted on September 29th, 2016
Posted on September 14th, 2016
Posted on August 25th, 2016
女兒說,媽媽有輕微失智,而外婆早已過世多年,但媽媽以為外婆還活著,常要找她。最後,警員提醒女兒,要為媽媽戴上愛心手鍊,以免走失,並感嘆一句:「老婦人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其餘都不記得,實在心酸又感人。」
超有哏超有洋蔥的故事,誰能把這樣的故事寫出來投到文學獎,一定得大獎。然而這不是創作,而是真實故事,一則失智老人家與周遭的人一起合演的故事。這類故事這些年來層出不窮,劇本各異,有悲有喜,而且越來越多。為什麼?因為失智海嘯來襲,而這個社會又還沒有建立夠好的照顧體系,於是種種意外頻傳,相關事故這裡爆完換那裡。
看完這則報導,我的第一個反應是:要給處理的警員拍拍手!他們警覺心夠,有耐心有愛心,又有失智的基本常識,實在很讚!
如果你是警員,能否辨認報案找媽媽的老婦人,可能是失智患者?新聞中的警員什麼時候警覺到老婦人可能失智?是不是因為她只說要報案,卻交代不清楚相關尋人資料,甚至辭不達意?如果老婦人可以講出她母親的基本資料,是不是警員就會幫忙協尋,而不會懷疑這是記憶錯誤導致的行為?
講話辭不達意、表達貧乏簡略難以理解,是失智症(Dementia)的常見症狀之一,也就是「失語」。新聞中的婦人另有一個失智症的常見症狀,也就是把電子時鐘當成手機,這是「失認」,亦即無法辨認物體或者誤認。而如果原來會使用手機卻變得不會使用,則是「失用」。這幾個「失」,是失智症的常見症狀。
有了上述症狀,通常就不難察覺失智病情,但如果上述症狀還不明顯,就只是記性變差,這時候就需要更細膩的辨認方法。比如員警可以問老婦人:「請問今天禮拜幾?幾月幾日?最近有什麼節日?」這是時間的定向感。或者可以施行「三種東西測驗」,也就是跟老婦人說:「我講三樣東西,你記起來,我等一下再問你,火車、月亮、冰箱(一秒鐘講一個),請你全部講一次。」然後幾分鐘後再問老婦人:「剛剛請你記起來那三樣東西,請你再講一次。」如果這兩個問題無法完整回答,就不要輕易讓老婦人從你手中離開。
這個新聞事件,可以當成失智症經典教材。除了症狀辨認以外,還有失智症經常併發的行為與心理問題,比如要找死去的親人,或者就此出門遊蕩,而這些行為經常帶來家屬很大的困擾。失智症之行為精神症狀照護,英文叫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簡寫為BPSD。
BPSD這個英文縮寫,請務必記起來,尤其是記者朋友,拜託!這是失智症照顧裡最重要的關鍵字。在日本,媒體會直接寫出BPSD。
此外,老婦人有沒有接受失智症的治療?不得而知。如果有,她是哪一型失智症?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型失智症與血管型失智症兩種。嚴重程度呢?女兒說老婦人有輕微失智,但從她要找過世多年的媽媽這個行為來看,老婦人可能已接近中度失智的門檻。為什麼?因為失智症的記憶退化是剝洋蔥式,也就是比較近的記憶先失去,然後由近而遠,一層層剝去,而如果以為死去好多年的親人還活著,通常記性減退已到了不算輕微的程度。
還有,顯然老婦人是獨居,女兒只是偶而過來探視,這也是失智照顧常見問題。老人家已經不適合獨居了,但沒人或者自己也不願意跟人同住,便很容易發生危險。怎麼辦?這就牽涉到了長照體系。
新聞中的老婦人可以使用怎樣的長照資源?首先家屬可以告知台北市政府長照窗口,說家中有失智長者,然後長照窗口會派人到府評估照顧需求,而給一個居家服務時數,比如一個月48小時什麼的,或者送餐服務、交通接送、日間照顧等等,當然也可以補助輔具費用,比如走失手鍊或者GPS追蹤裝置。凡此種種,都可搭起安全網,讓獨居的失智老人家免於發生危險或沒人照顧。
當然現今長照能提供的資源非常有限,因此明年政府會做「十年長照2.0計畫」,把長照資源再擴增。
失智與長照是一體兩面,一方如果跛腳,另一方不可能走得平順。
Posted on August 12th, 2016
Posted on August 12th, 2016